敦
“敦”是會意字。金文從攴(手持棍,表有所擊),從享,會怒呵重責(zé)之意。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敦”。
《說文·攴部》:“敦,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從攴,聲。”(敦,惱怒;詆毀。另一義說:敦是呵責(zé)的意思。從攴,(chún)聲。)
讀作dūn時(shí),本義為投擲。引申指勸導(dǎo)并勉勵(lì)。如“敦曉”、“敦教”。
借作“惇”,表示厚道、誠懇。如“敦厚”。又引申指厚實(shí)、深厚。如“敦實(shí)的身材”。
讀作duì時(shí),指一種古代食器,由青銅制成,蓋和器身都呈半圓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相合即成球形,蓋可倒置,流行于戰(zhàn)國時(shí)期。如《周禮·天官·玉府》:“若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
上一篇:《政》字義,《政》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政》
下一篇:《是》字義,《是》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