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

“息”是會意兼形聲字。金文和小篆都從自從心會意,自兼表聲。自為鼻子,古人認為心與鼻息息相通,心氣從鼻出。隸變后楷書寫作“息”。
《說文·心部》:“息,喘也。從心,從自,自亦聲。”(息,氣息。由心、自會意,自也表聲。)
“息”的本義為喘氣、呼吸。如《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泛指氣息,即呼吸時進出的氣。如“一息尚存”。又引申指嘆息、嘆氣。如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還引申指休息。如“作息”。進而引申指停止、停息。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又引申指利錢。如“利息”、“月息”。
上一篇:《彘》字義,《彘》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彘》
下一篇:《戒》字義,《戒》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