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嵇鴻先生在上海讀中學時,有一次國文老師布置了一篇題為“上海一角”的命題作文。嵇鴻立即想起曾在虞洽卿路(今西藏路)與某路交界處,見過做道場的一個場面。在當時的30年代,這種歌舞升平景象與日本侵略者侵占上海后的兇殘氣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嵇鴻對此感觸頗深,他只覺得有千言萬語在腦子里奔騰。他以此為題材提筆寫作,在紙上展現了一幅人鬼共舞的畫面。哪知作文本發下后,見到先生的批語竟是:“是否出自本人之手?”當看到這句評語后,嵇鴻的心情十分平靜。他“波瀾不驚”,甚至還“喜出望外”。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他是這樣想的:先生既然懷疑我抄襲,正說明自己的作文已“非同尋常”。從此他信心大增,后來,終于走上文壇和講壇。
同樣是這句“是否出自本人之手”,換了旁人也許會使他們像被什么刺了一樣,一跳三丈高,甚至從此對學習采取冷淡、敷衍的態度,自身的潛能也就因此而得不到有效開發和釋放。而嵇鴻先生正是學會忍受,才能夠“冷話熱聽”、“辣話甜聽”,從中得到激勵,因此終生受益,成了作家、教授。
這啟示我們,當聽到一些不順耳的話,特別是一些刺激性較強、容易讓人委屈的話時,如果能夠積極地聽、“換角度”地聽,把它視為前進的車輪、登高的階梯,那么,進步更快一些是很有可能的。只有承受得住委屈的生命,才能壓不垮、折不斷,才能有能屈能伸的韌性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志。
上一篇:《狐貍與烏鴉》中學生批評與自我批評寫作素材
下一篇:《“先贈后買”,棋高一著》中學生技巧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