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頤,是一個哲學家。他在理論上提出,“公”是徹底無欲的表現,對此,他在《通書》中說:圣可以學習嗎?回答是可學的。有什么要領嗎?回答是有要領。一就是要領。所謂一,就是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可以做到心能靜虛,念頭萌發時正直無邪。靜虛就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就通達,念頭萌發正直無邪就無私心,無私心就無所偏倚。做到這些,不就和圣人無幾了?
周敦頤不僅在思想上提倡奉公,而且在行動上也履行奉公。在他當洪州南昌知府時,得了一場大病。他的朋友潘興嗣去看他,進門便吃了一驚,家中空空如洗,日常用品全都盛在一個破舊的柜子里,所有的錢財不足一百。他任知府,俸祿并不低,但他領到俸祿后,總是或散以濟貧,或分送同宗族人,或用來招待客人和朋友。錢財散盡之后,妻子兒女便以粥度日,生活過得清貧而寒酸。而周敦頤自己則自得其樂,性情曠達,從來不把清苦放在心上,在寄給家鄉族人的一首詩中,表達出他這種奉公行為的動機: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
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頤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心奉公、不圖私利的精神,深得時人贊許,在后代學者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包拯“壽日薄酒促膝談”》中學生廉潔寫作素材
下一篇:《于謙“清風兩袖朝天去”》中學生廉潔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