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是朋友間相互了解、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思想和情感的結合,它是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和愛好為基礎的;而義氣則是以私有制為基礎,是為維護小集團或個人的私利而暫時聯系起來的一種感情。
在我國古代社會里,人們對“義氣”二字看得尤為重要。那時,忠、孝、禮、義、廉、恥是人們所倡導的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許許多多結義為盟的人都發誓:“為朋友兩肋插刀”,“士為知己者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國古典小說對義氣的宣傳和頌揚更是隨處可見。以《水滸傳》為例,在這部小說的回目中,提到“義”字的就有好多篇:“梁山泊義士尊晁蓋”、“朱仝義釋宋公明”、“施恩義奪快活林”、“錦毛虎義釋宋江”、“白龍廟英雄小聚義”、“三山聚義打青州”、“宋公明義釋雙槍將”……
義氣是私有制社會的產物,在私有制社會里,窮人、好人為了防止富人、惡人的欺負,親近要好的朋友之間,發誓結拜,稱兄道弟;也有的是為了擺脫統治者殘酷的壓迫,靠義氣拉幫結伙,揭竿而起。例如,梁山水泊一百零八將,他們之中有官吏、地主、商人、和尚、強盜、漁夫等,盡管出身不同,但境遇相似,都遭受貪官污吏的殘酷迫害,而被“逼上梁山”聚義,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以義氣結交,以義氣聚友。這種義氣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它是抵制剝削者的欺負,打擊統治階級力量形成的感情基礎。
然而,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義氣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小生產者的狹隘性,常常被個人恩怨小集團利益所左右,既害集體,又害自己。
當然,不提倡義氣,并非不講仁義。俗話說:“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中國人為人處事最講究“仁義”二字,講究為他人、為朋友鼎力相助。古有魯智深、武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義;有桃園三兄弟“安良除暴,盡忠皇天”的忠義;有范式“恪守信用,千里赴約”的信義;有柳宗元“不忘友情,代友受過”的仗義。對這些仁義之舉,我們既不能一概地肯定,也不能一概地否定,應該進行認真仔細的甄別,真正做到吸收其精華而剔除其糟粕。
上一篇:《朋友不等于朋黨》中學生交友誤區寫作素材
下一篇:《“筆友熱”的背后》中學生交友誤區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