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榮與辱(honor and disgrace),即榮譽和恥辱。榮與辱,是榮辱觀中的一對基本范疇,是社會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褒貶評價和人們對這種評價的自我感受。榮指光榮或榮譽,辱指恥辱。榮與辱是一對相對的概念,榮可以轉化為行動的動力,但有時又能成為前進的絆腳石;辱有時會比榮譽更加催人奮進。
[析題]榮辱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什么是榮?什么是辱?不同的人的榮辱觀是不一樣的,同一件事,有人覺得光榮,有人覺得恥辱。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榮和辱?正確的榮辱觀有何重要的意義?榮譽無疑是人們以往成績的肯定,是以往的一種榮耀,是一種正面的肯定。但是如果人們一味地沉迷于過去的榮譽而不思進取,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恥辱又意味著什么?恥辱無疑是一個人的失敗的經歷,如何面對恥辱?是就此而沮喪,而逃避?還是勇敢面對?
[溫馨提示]榮與辱是相對的概念,榮與辱也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一種觀念。在舊時代引以為榮的東西在現在就可能是一種恥辱。如古時人們認為三寸金蓮好看,就都纏成小足,認為是光榮的,但在現在看來,小足給古時女人帶來了很多的痛苦,是一件恥辱的事。在寫作文章時要注意辯證地看待榮與辱。
思路導引
榮與辱在不同時代的定義是不同的,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如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光榮的,不勞而獲的剝削和寄生是恥辱的;愛國為榮,賣國為辱;以勤奮為榮,懶惰為辱;以孝順為榮,背叛為辱,腳踏實地干實事,為國家為人民是榮。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是我們國家現在所提倡的榮辱觀。
榮譽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因為榮譽代表著一定程度的成功,而且榮譽也是來之不易的,往往是人們努力奮斗的結果。 “為了榮譽而戰” 榮譽可以成為人前進的動力。而恥辱,是人們不愿提及的,它可能來自別人的輕視,來自社會的忽視。但是,一個知道恥辱的人,就會努力的奮進,而將恥辱視為前進的動力,獲得成功。
對于有正確榮辱觀的人來說,榮譽和羞辱都是人生的財富,從榮譽和羞辱中獲得動力,從而取得進一步的成功。而一旦沉迷于往日的榮譽,或是在屈辱中頹廢、沮喪,一蹶不振,那么,人們就會陷入不能自拔的絕境中。
個人的榮譽是和集體的榮譽結合在一起的,集體的榮譽是個人榮譽的基礎。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既不能成為榮譽的奴隸,也不能成為恥辱的仆人。
論點集錦
1.榮辱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
2.榮與辱都是人生的財富。
3.榮譽=汗水+艱辛
4.榮譽可以轉化為動力。
5.羞辱也會使人發憤。
6.榮譽代表的只是過去。
7.失去榮辱的人會變得渾渾然。
8.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9.寵辱不驚。
10.我們不能成為榮譽的奴隸。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
—— (先秦)孔子
※尊于位而無德者黜,富于財而無義者刑。賤而好德者尊,貧而有義者榮。
—— (西漢)陸誼
※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 (隋)王通
※能夠獻身自己祖國的事業,為實現理想而奮斗,就是最光榮的事情。
—— 吳玉章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 冰心
※人不可因名聲與榮譽而盲目,因為一切都是身外物。
—— 〔古希臘〕伊索
※*名聲是條河,能浮起輕飄、空虛的東西,而沉重的東西會沉下去。
—— 〔英國〕培根
※*我不能不承認我重視這些榮譽,并且我承認它很有價值,不過我卻從來不曾為追求這些榮譽而工作。
—— 〔英國〕法拉第
※生命是每一個人所重視的;可是高貴的人重視榮譽遠過于生命。
—— 〔英國〕莎士比亞
※當你做成功一件事,千萬不要等待著享受榮譽,應該問再做哪些需要做的事情。
—— 〔法國〕巴斯德
※顯赫的名聲是一種巨大的音響,其音愈高,其響愈遠。
—— 〔法國〕拿破侖
※不管我們受到什么樣的恥辱,我們幾乎總是有能力恢復我們自己的名譽。
—— 〔法國〕拉羅什富科
※名譽和美德是靈魂的裝飾。要是沒有它,那么肉體即使美妙,也不應該認為美。
—— 〔西班牙〕塞萬提斯
※人創造事業并以事業為光榮。
—— 〔蘇聯〕高爾基
[事實論據]
94個榮譽頭銜
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一生曾獲過94個榮譽頭銜和獎勵,但他從不以這些榮譽而沾沾自喜,反而,在他們家從來都沒有看到任何的獎章。有人問他為什么把獎章藏起來,他說:“我不能說這些榮譽不珍貴,不過我從來不是為了追求這些榮譽而工作的。” 也正是這種珍惜榮譽,但又對其冷靜的態度,讓法拉第不斷地向科學的高峰攀登。
*骨氣與榮辱觀
我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生活十分清貧。他的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卻要供全家12口人吃飯。他身患嚴重的胃病,卻無錢醫治。當時,美國施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他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美國的面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并說:“寧可因貧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這年8月12日,他貧病交加,在北京病逝。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美國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 “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一種寧死也要保全自己的尊嚴、祖國的尊嚴的骨氣。一個沒有骨氣的人是沒有任何榮辱感的。
正視榮譽的達爾文
1858年,生物學家華萊士從馬來西亞給達爾文寫信,并寄上了自己的論文《論變種無限離開原始型的傾向》,其中所論述的觀點,與達爾文即將完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中的觀點相近,而這是達爾文環游地球5年,又深入研究了20年的成果。如果華萊士的論文先發表,就意味著他取得了這一科研成果的首創權。達爾文如何處理這件事呢?他在給他老朋友賴爾的信中說:“華萊士那篇草稿的全部內容在我的草稿中都有,而且寫得更為充分。我的草稿是在1844年謄清的,十幾年前曾由虎克看過……因此,我可以非常老實地說,而且可以證明,我并沒有抄襲華萊士的任何東西。現在我很想把我的觀點的概要作十幾頁的篇幅予以發表,但我認為這樣做是不光榮的……我本來沒想發表任何概要,現在華萊士把他的學說概要寄給了我,我就想發表概要,這樣做是不是光明正大呢?我寧愿把我的那本書全部燒掉,也不愿使他或別人說我的行為是卑鄙的?!?達爾文隨后親自寫信給華萊士,向他表示祝賀:“如果有著可欽佩的熱情和精力的人應該得到成功的話,那么您就是最應該得到成功的人?!?而華萊士也是一位胸懷寬廣、正直無私的科學家,他提議把生物進化論定名為 “達爾文主義”,而他則以自己是一個 “達爾文主義者” 而感到自豪。
不愿進名人錄的 “名人”
諾貝爾是瑞典化學家,他一生在機械和化學方面有過120多項發明,尤其是在炸藥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瑞典的一位出版家要發行一部瑞典名人錄,他來到諾貝爾家索取這位科學家的照片,卻沒有想到諾貝爾說自己沒照片,并且也不打算為此馬上照一張。出版家笑著說:“你是瑞典的大名人,名人錄上怎能沒有您呢?” 但是,不管他怎么懇求,諾貝爾還是不同意,并說:“你們要發行瑞典名人傳,這是有意義的工作。我很喜歡訂購這樣一部有價值有趣味的書,不過,我請求你們不要刊登我的小照,我還遠遠沒有達到名人的標準?!?諾貝爾對世界科學界的貢獻讓我們欽佩,但是他對待 “名” 的淡泊卻更讓我們感動。
退還的名譽博士證書
巴斯德是法國的著名的微生物學家,他的發明很多,對生物科學和醫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德國的波恩大學為了表彰巴斯德的杰出研究成果,給他寄來名譽博士證書。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后,德國侵占了法國的大片領土,巴斯德非常憤怒,他立即將名譽證書返還給波恩大學,以表示對德國侵略者的抗議。
人們的 “孺子?!?
“孺子?!?即一生為人民而工作的牛玉孺同志。牛玉孺同志參加工作以來,曾經十多次被調整工作,每當組織召喚,無論是升職、平調還是到艱苦的工作崗位,他都迎難而上,勇挑重擔。他的一生,都在為人民的利益而辛苦地工作著。在他擔任領導職務的20多年里,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親友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從未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為親屬和朋友謀私利。 “人民利益高于天” 是牛玉孺同志的座右銘。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安慰親人: “我會沒事的,怎么也得再活三五年,我對呼市百姓的承諾還沒有兌現呢?!?他心懷百姓,心懷國家,切切實實為人民辦實事。在他的那些時間里,在每一村每一家都留下了他為民服務的足跡,他自己的生活卻是極為清貧的。在我們心中,他是光榮的,是最可愛的人。
沽名釣譽的下場
戰國時期,齊國的東阿地區有一個不干實事專門沽名釣譽的軍政長官。他喜歡別人稱贊自己,并且他還叫人在齊威王面前為他說好話,極力吹噓他治理東阿如何有功。齊威王聽了,便派人實地調查,結果發現那里田地荒蕪,人民饑餓;與東阿鄰接的恭陵遭到趙、衛兩國進攻,他也不派兵去救援。于是,齊威王召見他,斥責他 “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當天就把他處以極刑,連那些接受賄賂替他求譽的人,也落得同樣的下場。
*秦始皇的榮與辱
秦始皇曾是一位有為的統治者。但他統一天下后,瘋狂追求榮華富貴。為了盡顯奢華、權勢,他修筑阿房宮和自己的陵寢并以此為榮。他對榮譽的這種追求讓無數無辜百姓丟了命。結果,本是一代天驕最后卻留下千古罵名。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尊于位而無德者黜,富于財而無義者刑。賤而好德者尊,貧而有義者榮。
—— (西漢)陸誼
2.名譽和美德是靈魂的裝飾,要是沒有它,那么肉體即使美妙,也不應該認為美。
—— 〔西班牙〕塞萬提斯
要求:①這兩段文字對你有什么啟發?榮與辱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的定義是不同的。在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有什么樣的榮辱觀?請根據上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所寫內容在 “榮與辱” 的范圍內。②題目自擬。③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榮 與 辱
佚 名
培根曾說:“名聲是條河,能浮起輕飄、空虛的東西,而沉重的東西會沉下去?!?什么是名譽呢?名譽是與一定的價值觀念結合在一起的,如果沒有了價值觀念的支撐,那么,名譽也就不為名譽而為恥辱了。
我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生活十分清貧。他的薪水僅夠買3袋面粉,卻要供全家12口人吃飯。他身患嚴重的胃病,卻無錢醫治。當時,美國施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他在 “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美國的面粉” 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并說:“寧可因貧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這年8月12日,他貧病交加,在北京病逝。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美國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 “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一種寧死也要保全自己的尊嚴、祖國的尊嚴的骨氣,一個沒有骨氣的人是沒有任何榮辱感的。
這樣的名譽才是真正的名譽。是啊,苦是苦,苦日雖清貧,卻磨不了內心的榮辱感。
五光十色的物質生活滋養了一些以投機取巧,靠損害別人利益滿足自己欲望的人,甚至以自己的行為聰明,視之為榮,把老祖宗的善良樸實的美好品德拋諸腦后,嗤之以鼻,并謂之曰 “蠢”。如果社會變得以投機取巧,鉆空子,耍小聰明,以負天下利為自己的榮,那么社會還有什么希望,還有什么陽光,社會就是吃人的社會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為了盡顯奢華、權勢,修筑阿房宮和自己的陵寢并以此為榮。讓無數無辜百姓丟了命。本是一代天驕卻留下千古罵名。
人民公仆,應該思考為人民服務,有些人卻是醉心金錢,放縱貪念。最終只有被繩之以法,一無所有。有些人不以善良為榮,卻以投機取巧,不勞而獲,或是以物質美好為榮,最終只落個被人唾棄的下場。
經典點評
榮與辱是在隨著時代而不斷改變其定義與內涵的。如何正確的看待榮與辱,這就要依照價值觀來樹立。要寫好這篇文章,就要對榮與辱有著辯證的認識,結合不同時代一些現象來談榮與辱的表現及對榮與辱的認識。
什么是榮?什么是辱?作者給出的答案就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光榮的,不勞而獲的剝削和寄生是恥辱的;愛國為榮,賣國為辱;腳踏實地干實事,為國家為人民是榮;不為家不為國,只為自己的利益,金錢至上是辱。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從正面來說,通過朱自清教授寧死維護國家的尊嚴的例子來說明什么是榮。從反面來說,通過秦始皇和成克杰的例子來說明什么是恥。
文章論證充實全面,運用事實論據與理論論據對論點不斷渲染,論述準確雄辯,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苦與樂》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規則》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