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積累(accumulation),指(事物)逐漸聚集。積累是一個由少到多的緩慢而不自覺的漸進過程。積累是一種在力量積聚之后的收獲,是成功的基石,它需要堅韌的意志力的支撐。
[析題]綠茵場上的雄姿英發,辯論賽上的口若懸河,主席臺上的揮斥方遒——積累的結果總是讓人艷羨。但積累的過程可就不那么簡單了。積累的過程總是飽含汗水、充滿艱辛的。對學生而言,學習知識需要積累,考試升學需要積累,健康成長需要積累,人生選擇需要積累,好的方法、新的觀念、基礎的夯實,如此等等,無不需要積累為我們鋪路、奠基。所以,積累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要使自己學識廣博,必需從一點一滴的積累開始。
積累是一件十分需要耐心和精力的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夢想不付出努力,而在頃刻之間成就輝煌大業那是不現實的。積累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提高的過程,我們的財富也好,知識也好,都是經過不斷的積累,才能達到一個高度,才能實現我們自身層次上的提高。
[溫馨提示]積累需要耐心,需要恒心;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積累也是需要眼光的,需要判斷的。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后的積累才是真正的積累,才是我們需要的積累。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有些東西是不能夠積累的,比如懶惰、仇恨、惡習、宿怨等等。因此,我們在寫以 “積累” 為論題的議論文時,要注意對積極、正面、態度的把握。同時,要把壞的積累與好的積累辯證區別開來,不可一概而論。
思路導引
積累可以是具體事物從無到有的點點積聚,它也可以是人生經驗從稚嫩到成熟的步步提升,還可以是物質財富從少到多的日日豐富。總之,積累是需要耐心、需要執著、需要信念支撐的一個過程。
“壘土成山,匯水成河”,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不論是巨額的財富還是淵博的學識,都是離不開積累的。有些人輕視積累的力量,總是幻想著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他們忘記了因果邏輯的真諦。沒有付出哪有收獲?沒有積累哪有成功呢?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世上也沒有免費的午餐。踏實的生活就是一種積累的生活。積累有時候看似無用,可真正到了用時卻是珍寶,能讓你受用一生。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 ,就是這個道理。每天多讀一頁書、多寫一頁筆記,這就是積累,這就是我們前進的最牢固的基石。
人生中的事情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一個人要想在學業、事業上取得成功,不靠日常生活的點滴積累是行不通的。積累不僅是對一個人意志的考驗,而且是對一個人品格的測驗。只有通過積累,我們的人生才能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要學習知識,要成就事業,離開日積月累、離開不懈努力,都無異于癡人說夢。
積累十分重要。當然,我們也不要一味地用積累遮擋住我們全部的生活。畢竟,生活是一個多彩的舞臺。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們不但需要一種精神的推動,還要把積累所產生的問題和我們從中所尋找到的寶藏引入到我們的生活中。積累是為了應用,積累是為了更高品質的生活。積累其實是一種人生的生存常態,是人生的縮寫,不管其過程如何,我們得到的絕不僅僅只是結果那樣簡單,因此,讓我們不斷積累,把握生活的脈搏吧!
論點集錦
1.積累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有海納百川的氣度。
2.積累是一種學習的態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3.積累是一種判斷的能力,有沙里淘金的智慧。
4.很多事是循序漸進的,積累的態度是做好這些事的前提。
5.海納百川,積腋成裘。
6.學會積累,我們的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好。
7.積累是學好知識的基礎
8.學會積累讓我們的人生更美。
9.在挫折中學會積累經驗教訓。
10.在成功中學會積累前進的經驗。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
—— (先秦)管仲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先秦)老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 (先秦)荀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先秦)荀子
※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
—— 《戰國策》
※鑿不休則溝深,斧不止則薪多。
—— (漢)王充
※禍患常積于忽微。
—— (宋)歐陽修
※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 (宋)朱熹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
—— (明)馮夢龍
※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我認為這是學好數學的 “秘訣”。
—— 蘇步青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
—— 梁啟超
※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 魯迅
※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至。
—— 華羅庚
※如果不隨時注意觀察,隨時記下來,哪怕你走遍天下,還是什么也記不真確,什么東西也寫不出來。
—— 老舍
※不以小事為輕,而后可以成大事。
—— 〔法國〕拿破侖
※任何倏忽的靈感,事實上不能代替長期的工夫。
—— 〔法國〕羅丹
※涓滴之水終可磨損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強大,而是由于晝夜不舍的滴墜。
—— 〔德國〕貝多芬
※你們從一開始工作起,就得在積聚知識方面養成嚴格循序漸進的習慣。
—— 〔蘇聯〕巴甫洛夫
※萬丈高樓平地起。
—— 諺語
※積沙成塔,集腋成裘。
—— 諺語
[事實論據]
積累成就《論衡》
漢代的王充是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是在十分清貧的情況下開始專心治學著書的。因為家里很窮,沒錢買書閱讀,他就到洛陽的書店里去讀書。讀一本就背一本,讀完一個店子的書,再讀另一個店子的。在《漢書·藝文志》中所列的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六類書,共一萬三千卷,只要當時存世的,他幾乎一一讀過。因此,他的腦海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王充從34歲開始寫《論衡》。為了能專心著作,他閉門謝客,拒絕一切應酬活動。在他窗戶、墻壁等處都放著刀筆,一有好的想法,就馬上記下來,直至臨死前不久還堅持這么做。因此為寫《論衡》積累了不少素材,方使這部巨著得以順利完成。
錦 囊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奇才。他雖然只活了二十七歲,卻給后世留下許多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詩篇。
李賀做詩從來不先立題,每次外出總是騎一匹瘦弱的小馬,帶一名童仆,背一個古錦囊,一邊走,一邊思索,吟到一些好的句子時,馬上用隨身所帶的筆、墨、紙、硯,在馬上寫成紙卷,投入錦囊之中。傍晚回到家中,有時是囊中充盈,滿載而歸;有時則是囊空如洗,終日苦苦思索,卻是無一佳句。的確,李賀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 “黑云壓城城欲摧” “雄雞一唱天下白” “石破天驚逗秋雨” 等等,這些為歷代傳誦的名句,都是李賀精心錘煉得來的。李賀在《長歌續短歌》一詩中為自己寫照:“長歌破衣襟,短歌斷白發。” 這正說明他從事創作的辛勤以及一生奔波、生活無著的凄苦、郁憤。
日記與《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從22歲起至去世止的30多年里,足跡遍及今天的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廣西、廣東、山西等16個省、自治區。以巨大的熱情對祖國的地理、地貌、水文、氣象、植物、動物等許多方面進行實地考察,亦堅持將考察所得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下來。徐霞客去世后,季會明等根據其日記整理成富有地理學和文學價值的《徐霞客游記》,而這只是徐霞客日記的六分之一而已。
蒲松齡搜奇說異
清朝的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常設茶煙于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正因為這種 “閑聊”,才使作者接觸了當時社會的種種人物、了解了當時各地風土人情、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才使他得以寫出了這部 “寫鬼寫妖” “刺貪刺虐” 的 “孤憤” 之書。
“笨工夫”,大學問
杰克·倫敦是著名的小說家,他的學識全是靠自修得來的。他經常把詞典和書里的詞句抄在小小的紙片上,然后把這些紙片掛在窗簾上、衣架上、柜櫥上、床帳上,甚至塞在鏡子縫里,以便在刮臉、穿衣、睡覺前后都能隨時看一看、記一記。他把一些紙片放在衣兜里,出外參加音樂會,拜訪親友或散步時,抽出空閑的時間念一念。由于不斷記誦,他終于掌握了大量詞語,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了。杰克·倫敦的方法似乎有些笨,但世界上有什么東西不下笨工夫可以學到呢?
托爾斯泰的筆記本
為了積累創作素材,托爾斯泰出門總帶著筆記本。看到有價值的材料就馬上記下來。他的筆記本像個小百科全書,上面記著各種不同的內容:有某人說的一句話,生動的細節,大量的格言、諺語,各類小知識,甚至還有物理實驗的略圖等。他的許多作品中的內容和細節都是這樣獲得的。所以托爾斯泰說:“身邊永遠要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
積土成山
馬克思在動手寫《資本論》之前,作過摘要的成冊書就有1500種以上,經系統整理后的筆記就有250多本。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每研究一個科學問題,總是事先收集大量資料。他去世后,人們在他書房中發現他親自摘錄的筆記竟達2.5萬多本。列寧為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曾瀏覽了數以百計的書,其中重點對148本書和49種刊物上的232篇文章認真進行了閱讀,作了筆記摘錄和批注。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批判、吸收,完成了著名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寫作。
*達·芬奇畫蛋
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小時侯曾經拜佛羅基奧為師。開學的第一天佛羅基奧首先讓他練習畫蛋。這一畫就是幾年。剛畫了不久,達·芬奇便厭倦了,但后來他意識到積累的重要性,便堅持不懈地天天堅持畫雞蛋。正是由于達·芬奇打下了堅實的素描基礎,后來終于成為一代宗師。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以他為中心形成了米蘭畫派。在米蘭的早期,他完成了《巖間圣母》和《最后的晚餐》等重要的作品。
愛迪生的 “寶碗”
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勤奮學習,他給自己定的定額是每天要讀三本書。一生可謂讀書破萬卷,因而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除此之外,愛迪生還有一個盛裝知識的 “寶碗”。這個 “寶碗” 就是他口袋里經常放著的一個小日記本。愛迪生無論走到什么地方,只要腦子里出現了一個新思想,他就立刻把它記在本子里,有時還畫上草圖,寫下一些計算公式。一有空,他就會拿出這個日記本來進行研究。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個盛裝知識、靈感的 “寶碗”,那么,愛迪生隨時隨地觀察和思考到的東西就不能積累下來,會隨時隨地丟掉。 “寶碗” 給愛迪生的實驗幫了大忙。1877年,愛迪生開始改革弧光燈。他先后做了1600種不同的實驗,試用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后來,他全力在碳化上下工夫,僅植物類的碳化試驗就達6000多種。他做了200多本筆記、4萬余頁。直到1880年才研制出比較滿意的竹絲電燈。
題材是深入生活積累的結果
有一天,幾個青年問俄國作家契訶夫:“怎樣才能獲得創作題材?” 契訶夫順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記說:“這里有100個題材。” 這幾個文學青年看著這本珍貴的日記入了迷。日記中所記的每一個材料都十分生動、感人。有個青年說:“真想買幾個回去,這些材料太好了。” 契訶夫笑著說:“題材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每個題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積累的結果。”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所給的兩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梁啟超說:“人生百年,立于幼學。” 傅聰還未開始有記憶時,傅雷就有目的地對他進行為人之道的啟蒙,甚或不免苛刻。但的確是他的絕不茍且的教育,使傅聰最終在事業上修得 “正果”。
要求:請以 “積累” 為話題,自行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注意使用正反對比的寫法。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打好 “精神的底子”
馮衛東
佛羅基奧告訴學生,學畫當從畫蛋始。用我們的話說,就是 “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非打扎實不可。
學業、技藝的形成、提高和成熟離不開好的基礎;一個人立身行事,要有好的道德品質,要能樹起一座堅挺的人格豐碑,更需要打好 “精神的底子”。
“精神的底子” 對人一生成長的作用毋庸贅言,猶如本之于木,足之于行。可是,有的家長、老師卻漠然置之。家長要孩子學這學那,偏偏不教他們學做人,甚至有意無意扭曲孩子的 “本善之性”,用成人世界世故的、庸俗的看法、做法 “唆子作惡” 。學校、老師對學生的觀點是 “一俊遮百丑”,認為只要他們學習好、考分高,其他什么都可以 “忽略不計”,都可以 “不好無妨” ……于是,難怪 “救救孩子” 的吶喊至今仍然沒有成為 “絕響” !
梁啟超說:“人生百年,立于幼學。” 打 “精神的底子” 無疑主要是在青少年時期,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傅聰還未開始有記憶,傅雷就有目的地對他進行為人之道的啟蒙,甚或不免苛刻。但的確是他的絕不茍且的教育,使傅聰最終在事業上修得 “正果”。名人如此,凡俗之輩如我者也不例外。記得很小時,父母就教我誠實、愛人、敬老、不慕享受。今天,我不敢妄言自己有多大建樹,但可以無愧地說,我已成為 “對人民有益的人”,自信的 “底氣” 正來源于父母的言傳身教,來源于他們早已為我夯實的 “精神的底子”。
達·芬奇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芬奇鎮。他小時候曾經拜佛羅基奧為師。開學的第一天佛羅基奧首先讓他練習畫蛋。一畫就是幾年。畫了不久。達·芬奇便厭倦了,但后來他意識到積累的重要性,便堅持不懈地天天堅持畫雞蛋,正是由于達·芬奇打下了堅實的素描基礎,后來終于成為一代宗師。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以他為中心形成了米蘭畫派。在米蘭的早期他完成了《巖間圣母》和《最后的晚餐》等重要的作品。
打 “精神的底子” 從何入手?依我看,也從 “畫蛋” 入手。這當然是個比方。意思是,從尋常小事做起,從 “做得來” 的事情做起。 “挾泰山以超北海”,我不能; “為長者折枝”,則當仁不讓;進出教室,請老師先走;寢室不干凈,主動打掃……簡單如此的 “功課”,我們實際上都沒能做好。要不然,怎會有高材生面對顯眼處亂放的掃帚視而不見?又怎會出現 “大學生學禮儀習慣” 、“中學生學社會主義、小學生學共產主義” 一類的 “錯位” 現象?教育界前輩周德藩每到一所小學,必看掃地和寫字,甚至自稱 “掃地主任”。身居高位卻親自抓常規,可見常規養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畫好蛋要經過許多次練習,打好 “精神的底子” 更要千錘百煉。這要有耐心,還要有毅力。唯有有 “恒久遠” 的耐心,才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實現質的飛躍;唯有有 “愈挫愈勇” 的毅力,才能抵制以丑為美的社會邪惡風氣和勢力,讓正氣抬頭,進而 “做一件好事” “一生做好事”。
畫好蛋絕不是達·芬奇的最終目的,甚至不是他 “打基礎” 的全部。打基礎并非 “一勞永逸”,它將貫穿學習活動的始終;同樣的,“精神底子” 也要不斷提高,日益更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畫出人生最新最美的圖畫,才能繪就思想和精神上的 “蒙娜麗莎”。
經典點評
打好 “精神的底子”,文章亮出的這個觀點,是一種對人生態度的探討。本文作者從簡單的 “畫蛋” 開始到迷人的 “蒙娜麗莎” 結束。這個美麗的飛躍告訴我們:不論是學業上還是技術上,一個人要提高、要成熟、要成功都是離不開積累的。文章論點鮮明,論據充分,選取了梁啟超的名言和達·芬奇畫蛋的故事說明自己的觀點,是一篇頗具說服力的優秀作文。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科技》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競爭》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