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新與舊(new and old)中,新(new),一般指新生的、新興的,剛出現的、剛產生的事物或觀點、思想;舊(old),指過去的、過時的、曾經的、以前的事物,也可用來指過去的思想、觀點。所謂新的東西就是有活力的新生事物,如剛萌芽的思想;舊的事物是和新生的事物相對立的,一方面它有可能抑制新生事物的發展,另一方面 “舊” 中也孕育著 “新”。
[析題]新的事物、新的觀念、新的思想、新的風氣,新的事物會帶來新的氣象,新的事物也會帶來新的挑戰,唯有這樣,人類才能發展。那么,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呢?新與舊的概念是相對的,新事物的產生必然會伴隨舊事物的滅亡。新舊事物是發展運動中的不同階段,在新事物誕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舊事物的阻礙,所以新事物的誕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要經過一番斗爭的。那么舊事物有無價值,它的價值在哪里?作者可以從不同方面去展開思考,進行行文。
[溫馨提示]新的并不一定就代表好的,優秀的。舊的并不一定就代表落后的,對于新與舊的價值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新與舊是相對的,新的事物經過時間的沖刷,也將變成舊事物,對此要辯證地看待。
思路導引
何謂新?何謂舊?新的是什么?新生的一個生命,一株新生的小草,一種新的消費方式,一本新的書,一種新的思想,一種新的觀念;而舊的,是已經過去了的事物,可能是一臺破舊的黑白電視機,一種舊有的眼光,一種舊有的觀念,一種已有的方法。二者的內涵都是十分豐富的,在作者對其的界定中,可以生發出不同的論點。
人們為什么會 “喜新”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地涌現,因此我們需要喜新,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克服了舊事物的缺點,又有著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點,因此我們可以喜新厭舊。那為什么人們又常喜歡 “懷舊” ?懷舊是人們內心對過去的懷念和向往,既然它曾經存在,那它本身還是有其一定的意義與價值的。特別是時代步伐的加快,以往的一種悠閑的生活方式,更是成了人們內心的一種情結。
如果一味追求新的事物,否定舊事物,就有可能造成一種盲目超新。而如果死守著舊事物,不讓新事物發展,則勢必將成為社會的落后者。
我們應當珍惜舊有事物的好的部分,同時,也要有積極創新,勇于進取的心態。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論點集錦
1.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
2.新與舊,此消彼長,新與舊,并不總是水火不容。
3.新與舊,輪回再生。
4.我們需要 “喜新” 而不 “厭舊”,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5.對新事物的阻撓是徒勞的。
6.除舊布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7.不合理的舊觀念會給社會帶來災難。
8.不學新事物導致落后。
9.溫故而知新。
10.保持學習新事物的積極性。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溫故而知新。
—— (先秦)孔子
※*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
—— (清)嚴復
※人之為學,不進則退。
—— (清)顧炎武
※*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 《增廣賢文》
※青年需要向各方面發展,應該保持他天真活潑進取的態度永遠不衰。一切固定性,偏執性,早熟性都是不應有的。謹慎是必需的,但超過了敢說敢做的態度就會成為一個 “少頑固”,老頑固并不足惜,因為他是一個快進墳墓的東西,為害也不久,假設 “少頑固” 太多,就是新社會莫大的障礙。
——《徐特立教育文集》
※*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追求就是時時創新。
—— 李大釗
※我們應當珍惜傳統美德,但不是固守所有舊法。
—— 老舍
※新事物開始時,往往不像樣子,但有強盛的生命力。對老書,有七分好才鼓掌;對新書,有三分好就要鼓掌。新書和老書,是一次和一千次、一萬次的比較。開始時不要怕上座率低。
—— 陳云
※每天,人在變老,得學習一些新事物才好。
—— 〔古希臘〕梭倫
※維持精神上的清新是一個保持年輕的最好辦法。而要想維持精神上的清新就得多讀書,多創新是環境與時代的潮流。
—— 〔法國〕羅曼·羅蘭
※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而青春時期比任何時期都強盛美好。因此,千萬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僵化,而要把青春保持到永遠。
—— 〔俄國〕別林斯基
※孩子們,不要害怕現實,不要向現實低頭,你們來到這世界,不是為了要服從老朽的東西,而是要創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輝的東西。
—— 〔蘇聯〕高爾基
※果實和種子是生命的終結,也是新生命的開始。
—— 〔印度〕泰戈爾
[事實論據]
新樹皮與老樹皮
一天,在一個家的庭院里,一家人坐在一棵梧桐樹下聊天。這時樹上響起一聲細微而清晰的爆裂,梧桐樹的老皮剝落了,露出鮮嫩的新皮。女兒對老樹皮發出一串贊嘆:“爸爸,你看!我突然覺得老樹皮好偉大呀!為了新樹皮的破皮而出而忍受著烈日的炙烤。自己卻在一個靜悄悄的夜,隨著 ‘啪’ 的一聲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一生是那么的靜,卻在生命結束前為自己的努力歡呼了一聲。多不容易呀!” 兒子對新樹皮發出了一串贊美:“這新樹皮為了自己的破皮而出,費了多少勁兒呀!他的出現只為能使這梧桐樹變得更美,讓梧桐樹的一生更精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或許會更美,或許也會無聲無息地結束。” 父親聽著,看著,深有感觸地說:“你們兩個都說得很對,新與舊是沒有界限的,舊的可貴,新的可愛,舊曾是新的,而新的也會變舊啊!”
* “古文運動” 之新
“古文” 這一概念是唐代韓愈提出的,是指相對于六朝駢文而言的先秦兩漢散文。 “古文運動” 從字面上看,是提倡學習秦漢古文,是一次 “復古” 運動,實際上韓愈、柳宗元倡導的是 “師其義而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 (韓愈)要求恢復先秦兩漢 “文以明道” 的文學傳統,反對六朝以來只追求聲韻、對偶和辭藻的形式主義傾向。所以這次運動,實為一次在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諸方面都進行變革的散文革新運動,這次運動對古代散文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教育上的創新
江澤民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于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 開展創新教育,培養青年創新精神、發掘他們的創造力,已成為世界性教育現代化的潮流。在中國南通中學,就實施環境策略為教師學生創建了創新條件、機遇和氛圍。他們改革以往老師教,學生只聽的教學局面,積極營造學生大膽提問、充分展示自己的環境;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心理體驗;注意和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積極參與的勁頭。經過多年的努力從該校畢業的學生都具有思維廣闊性、靈活性及發散性的特點,并且在高校中的表現異常突出。
永遠的 “下一部”
曾有記者采訪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想了解他對自己的作品哪一部最為滿意,以下是他們的對話。
問:您最喜歡自己的哪一部作品?
答:曾有記者問球王貝利,在他踢進的無數個球中,最喜歡的是哪一個,貝利回答說:“下一個。” 所以我想借用貝利的話,我最喜歡的影片是 “下一部”。
問:“下一部” 是哪部影片?
答:我的下一部是《高山下的花環》。這部影片在思想藝術的深度和廣度上,在社會容量和生活容量方面都將比《天云山傳奇》和《牧馬人》廣闊得多。我從來不滿足過去拍的影片,如果一個導演陶醉于過去,那他就永遠不會前進。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
魯迅先生一生創作的小說不多,但是善于創新,他說:“依傍和模仿,決不能產生真藝術。” 他的第一篇小說《懷舊》是用文言文寫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是用日記體寫的,而愛情人生小說《傷逝》則是用心靈獨白式的,《祝福》則是用倒敘的方法寫的……所以茅盾對他的評價是:一篇有一篇的樣式,絕不雷同。不僅是在文體的樣式上創新,在文章的內容方面,魯迅先生也善于利用以前的素材,經過他改頭換面重新用到作品中,如女媧補天的故事、《山海經》里的故事,都給作品帶來了不一樣的新意。
失敗的偷襲
《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楚國人想偷襲宋國。白天他們先派人在灤水里的淺水處設立標記,想晚上按此標記過河。到了晚上灤水突然暴漲,可是楚國人并不知道,他們仍然沿著先前設立的標記涉水過河,結果被淹死了1000多人,部隊驚慌失散,偷襲也告失敗。已經出現了新情況,可是楚國人不察,仍按著舊的情況去做事,豈能不敗?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名將,后居三軍都督。但因其從小讀書不多,故文才幾無,雖軍功赫赫,卻很難得到吳國大將們的尊重。有一次,吳主孫權勸他要潛心讀書,可他推說軍務繁忙。孫權正色道:“我不是要你成為學者,但書經兵法總要研讀,光武帝乘馬而讀,曹操雖老而學,你年紀輕輕的,怎能不抓緊學習呢?唯有不斷學習,才能有新的進步。” 呂蒙從此發憤讀書,才學長進頗大。魯肅是東吳的大將,看不起呂蒙。他去辦事,途經呂蒙大營卻不想去拜訪他,同行勸他敷衍一下,他才不情愿地去了。而言談之中,魯肅領略到呂蒙學深謀成,遂起座撫之嘆曰:“我一直以為將軍只武不文。孰知你學問如此淵深,早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了。真乃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溫故而知新。
—— (先秦)孔子
2.青年需要向各方面發展,應該保持他天真活潑進取的態度永遠不衰。一切固定性,偏執性,早熟性都是不應有的。謹慎是必需的,但超過了敢說敢做的態度就會成為一個 “少頑固”,老頑固并不足惜,因為他是一個快進墳墓的東西,為害也不久,假設 “少頑固” 太多,就是新社會莫大的障礙。
—— 《徐特立教育文集》
要求:①這兩段文字對你有什么啟發?我們對待新與舊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態度?請根據上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所寫內容在 “新與舊” 的范圍內。②題目自擬。③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喜新” 而不 “厭舊”
佚 名
《增廣賢文》中曾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而李大釗也說:“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追求就是時時創新。”
由此可見,對于新的事物,大家都是持肯定的態度的。為什么人們都喜歡新的事物呢?新的事物,代表了一種朝氣,新的事物會帶來新的氣象,新的事物也會帶來新的挑戰,唯有這樣,人類才能發展。
確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地涌現,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創新,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要 “喜新” 而 “厭舊” 呢?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克服了舊事物的缺點,又有著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點,因此我們可以喜新。但是,新事物又是從舊事物中發展出來的,證明其中必定有其優點,所以,我們也不能 “厭舊”。
從舊的事物中而萌發出新的事物,這種事例在人類歷史上是很普通的。就如唐代久負盛名的 “古文運動”。 “古文” 這一概念是唐代韓愈提出的,是指相對于六朝駢文而言的先秦兩漢散文。而 “古文運動” 是什么呢?從字面上看,是提倡學習秦漢古文,是一次 “復古” 運動,但實際上又不僅僅是 “復古”,而是在 “復古” 的基礎上有創新的。韓愈、柳宗元倡導的 “師其義而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要求恢復先秦兩漢 “文以明道” 的文學傳統,反對六朝以來只追求聲韻、對偶和辭藻的形式主義傾向。所以這次運動,實為一次在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諸方面都進行變革的散文革新運動,但是,又是保留了 “文以明道” 這一文學傳統。這次運動對古代散文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創新,是對舊有的東西中不合理的東西的革新,而不是盲目的否定過去的所有的一切。一切新的東西,它都是在舊有的事物之中生長出來的,就算是新事物是舊有事物的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是作為舊事物的對立面出現的,它也是與舊事物有著一定的聯系的。嚴復說:“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 只有新,才能進步,只有保留舊中合理的部分,才能穩健地進步。
經典點評
新與舊無疑是一種相對的概念,新中有舊,舊也曾經是新。曾經有人認為我們就是應該 “喜新厭舊”,因為我們處在一個步伐越來越快的時代,新的事物層出不窮,我們要努力地接受才不至于落后。但是,作者在這里認為要 “喜新” 而不 “厭舊”,觀點新穎。
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作者緊扣論題,從要 “喜新” 和不 “厭舊” 兩個方面展開論述。開篇用理論論據:李大釗和《增廣賢文》中的話作為引子,引起 “新” 的意義,而后,并用 “古文運動” 從 “古文” 中變革出新的文風這一例子,證明 “新” 來自于 “舊”,“舊” 中可以產生 “新”。 最后以嚴復的話來重申和支持自己的觀點:喜新而不厭舊。整篇文章,論題新穎,論點緊扣論題渲染,論述準確,語言流暢,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文明》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方法》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