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改革(reformation),指把事物中用的不合理的部分改造成新的、符合客觀規律、適應客觀情況的。
[析題]為什么要改革?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唯有不斷地改革,才能符合新事物的發展。人類社會總是在不斷的變革中發展、前進著。古往今來的事實證明,拘泥守舊,抱殘守缺,不思改革,社會將變成一潭死水,歷史將停滯不前。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據此,你可以從精神、物質方面談談自己對改革以來所取得的成績的感想;也可以結合自己身邊生活的變化來談談改革帶來的改變。改革肯定不是憑空亂想的胡作非為,而是要在正確的革命理論指導下進行。那么改革要如何實施?改革中要注意什么問題?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在改革中遇到了挫折,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作者可以從多方面展開自己的思維。
[溫馨提示]改革必須要穩步推進而不可急于求成,改革要經過長時間的論證與探討,還要經過一定范圍內的實驗之后,才能大面積地展開。對此,作者要有清醒的認識。成功的改革將帶來可喜的變化,失敗的改革將導致社會的退步。要運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改革。
思路導引
何謂改革?改革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不是只要是新方法的引入就叫做改革?是不是只要有了改革就會有好的結果?唯有將事物中不合理的部分改成合理的才叫做改革。改革不等于盲目蠻干,而是要在細心的論證下才能展開進行。
沒有改革就沒有質的飛躍,社會總是不斷地發展,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必然要經歷質的突破。我國經歷了2 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這種落后的封建意識在人們的思維里根深蒂固,所以更需要持續不斷地改革。改革能使我們的國家獲得新生,民族得以復興。同時改革不僅是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革除人們頭腦中一些陳腐的觀念,擺脫僵化思維的束縛。
當一種舊的社會制度不適應新的社會生活時,改革才能帶來希望,改革才有出路。但是改革也是有風險的,如果沒有經過全面地考證、合理的措施,改革也將帶來一些不良后果。在改革的過程中也是要付出代價、作出犧牲的。
改革的道路充滿了荊棘和坎坷。我們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與信心,堅持自己正確的道路;改革需要打破傳統觀念,克服 “習慣性思維” 和 “定式思維”,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堅持培養改革創新的精神。
論點集錦
1.改革是個逐步深化、循序漸進的過程。
2.改革需要遵循客觀規律。
3.改革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4.改革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舉措。
5.改革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6.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是要付出代價、作出犧牲的。
7.改革能使我們的國家獲得新生,民族得以復興。
8.我們應該培養改革創新的精神。
9.改革需要有利的環境。
10.改革的成果需要鞏固。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易經》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則亡。
—— (清)康有為
※什么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 魯迅
※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效之后。
—— 魯迅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創造新生活。
—— 李大釗
※改革,是第二次生命。
—— 鄧小平
※我知道任何改革的成功,都需要不少的犧牲作為代價。
—— 巴金
※為改革我們不怕摘掉烏紗帽。我決心已下,死不回去。
—— 步金生
※實行改革要十分謹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須是確有必要而并非為了標新立異。
—— 〔英國〕培根
※時間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運行中更新了世間的一切。
—— 〔英國〕培根
※*世界唯一最大的力量是變革的力量。
—— 〔美國〕卡爾·多伊奇
※改革是積極的,保守是消極的,前者以真理為目標,后者以安寧為目標。
—— 〔美國〕愛默生
※一切事物的趨于完善,都是來自適當的改革。
—— 〔法國〕巴爾扎克
※讓死人去埋葬和痛哭自己的尸體吧。最先朝氣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們的命運是令人羨慕的。
—— 〔德國〕馬克思
※在所有嶄新事物中所表現出來的,如果不是進步的話,則也是對進步的追求。
—— 〔俄國〕別林斯基
[事實論據]
改革救了大眾汽車公司
一度聞名于世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由于經營不善,冗員眾多,1974年發生高額虧損,1975年虧損的勢頭加劇,企業走向了崩潰的邊緣。這時經營管理專家斯米克爾受命于危難之時,應聘接替了該公司總經理職位。他上任后采取的第一項措施,就是精減公司各級領導和人員,清除了那些因循守舊、爭權奪利、不干實事、提不出建議的人,全公司職員從11.2萬人減少到9.3萬人。由于中間環節減少,政令暢通,并且公司員工都增強了責任感,工作效率大為提高,公司的其他改革措施得以順利實施。1975年底,公司扭虧為盈,次年贏利10萬馬克。
商鞅變法
商鞅又名公孫鞅、衛鞅,是戰國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提出 “治世不一道,使國不法古” 的強國之道,受到秦孝公的重視,被任命為左庶長。公元前356年,他開始在秦國實施變法改革。商鞅變法,主要是采取了下列措施:制定秦律,編制戶籍;廢除分封制,普遍設郡縣;統一度量衡;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廢除了爵位、俸祿的世襲制,打破了舊貴族政治、經濟上享有的特權;發展農業,獎勵耕戰,形成了 “勇于公戰,怯于私斗” 的社會風氣。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富強打下了基礎,使秦國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并且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彼得大帝改革
17世紀晚期,俄國還是個很落后閉塞的國家。彼得大帝繼位以后,先到歐洲各先進國家考察,回國后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興建城市彼得堡,使之成為通向大海的門戶、面向西方的窗口;他積極發展工業,推動貿易;他改革行政體制和軍制,建立了正規化制度并引進了輕便的匈牙利軍裝等。改革雖遭到了激烈的反對,但彼得大帝力排眾議,采取強制的手段,使改革取得了成功,從而鞏固了俄羅斯中央集權的統治,國力大大增強,成為歐洲強國。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榮獲世界和平獎。然而,面對已經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滿足,而是不斷汲取歷代畫家的長處,不斷改進、革新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后的畫,明顯不同于60歲以前。70歲以后,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后,他的畫風再度變化。據說,齊白石一生,曾五易畫風。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馬不停蹄地改變、創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流派與風格。齊白石先生經常告誡弟子的一句話是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認為畫家要 “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說,在學習別人長處時,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創造性地運用,不斷發展,不斷革新,這樣才會賦予藝術以鮮活的生命力。
*趙武靈王著 “胡服”
戰國時期,趙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時,不僅鄰國如魏國、秦國、齊國等對趙國造成嚴重威脅,北方的中山國、林胡和樓蘭也常來侵擾,弄得趙國邊疆民不聊生。為了使趙國興旺起來,趙武靈王決定改革圖強。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把寵臣肥義召到宮中,跟他議論改革的事,之后又帶領群臣到北部和本部邊疆巡視,看到西北游牧部落的胡人身著短裝,很適合于騎馬射箭。為了在戰爭中贏得勝利,他決定全國都改穿胡人服裝,但是朝內不少人反對,他開始猶豫了。這時肥義對他說:“謀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行動瞻前顧后就沒有成果,大王既然下了決心,就不要顧別人的議論。有最高道德的人是不附和世俗之論的,建立大功的人民不與一般庸人商謀。愚蠢的人難以預測將成的事,智者就能明察事態的苗頭。大王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趙武靈王聽了肥義這番鼓勵他的話,堅定了決心,下達了《胡服令》,并親自穿著胡服。可以說,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在當時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軍事改革,也是一場思想上的革新,它對于趙國的富強起了關鍵的作用。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易經》
2.別里科夫是契訶夫在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的一個形象。他保守、反動、扼殺一切新思想。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些從沒存在過的東西;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么,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雖然看來跟他毫不相干,卻惹得他悶悶不樂。更可怕的是,他把自己自覺地生活在 “套子” 里。自這篇作品問世以來,別里科夫已經成為害怕新事物、維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
要求:①這兩段文字對你有什么啟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改革與保守的關系?請根據上面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所寫內容在 “改革” 的范圍內。②題目自擬。③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別里科夫與趙武靈王
潘利建
俄國作家契訶夫筆下的別里科夫與我國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物,然而就其對改革的態度來說卻很有必要相提并論,作一番比較。
別里科夫,他那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中的思想、套子般的論調,早已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作家成功地為世人留下了這么個頑固保守、竭力維護沙皇專制制度的套中人的典型。對別里科夫來說,凡違背沙皇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都是最要不得的。正是在這種套子的禁錮下,他謹小慎微,抱殘守缺,老是歌頌過去,“歌頌那從來沒有的東西”,用那些過了時的東西來聊以自慰。一切有悖于舊制度、有悖于舊傳統的事,即便微乎其微,也會使他惶恐不安。同樣,他還以他這種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人,以此來阻止新事物的產生。
然而趙武靈王卻與其截然相反。為了強化趙國,面對祖宗的規矩,面對世俗偏見,面對千百年來的傳統習慣,趙武靈王首先是自己親自進行實地的考察,而后在肥義的支持下毅然決然地發布了 “胡服騎射” 的命令。要脫去那標志著貴族身份的寬大衣服,要扔掉顯示威武的龐大戰車,這且不說,還要穿上異邦小族的衣服,效法胡人的軍事,那還得了?豈不要給祖宗丟臉?于是 “別里科夫” 式的大人物,開始以形形色色的 “套子” 加以阻撓。然而趙武靈王不愧是位英雄,他不僅敢于向最頑固的傳統觀念和保守勢力宣戰,而且擊敗了貴族官僚的反對。通過此事,也對人們的思維有了更新,最終實現了富國強兵的宏愿,最終使趙國進入戰國七雄之列。
一個是套中人,一個是極力沖破套子的人。一個頑固保守,一個勇于創新。相比之下,真有天壤之別。別里科夫最后讓世人恥笑,而趙武靈王,卻讓后人敬仰。而現在我們的改革中,也有像別里科夫一樣的人物,他們人為地擺出許多的條條框框,禁錮人們的頭腦。我們的改革需要有謹慎的態度,但是,我們需要的不是死板的 “別里科夫”,而是更多的趙武靈王。美國社會學家卡爾·多伊奇曾說:“世界唯一最大的力量是變革的力量。” 改革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中國的改革需要趙武靈王那種不畏世俗、敢于破舊的膽略和氣度。古人尚且懂得汲取外族之長,發展本國力量,我們為何還要夜郎自大、閉關自守呢?既然 “胡服騎射” 給趙國帶來的是富強,那么,我們堅信我們的對外開放政策也最終能使中國繁榮昌盛。不薄今人愛古人,趙武靈王終究是一代君王。在黨的領導下的改革洪流中,“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經典點評
改革是需要一種勇于創新的精神的,這種精神,需要人有一種開放的思維。在現在的社會,閉關自守永遠得不到強大,唯有多學習別人的長處,發展自己,才能壯大自己。為了說明這個論點,作者選擇了兩個人物對改革態度完全相反的事例來對比,從這種鮮明的對比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改革要有創新的頭腦。文章緊扣論題,扣住中心不斷地渲染,充分有力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改過》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文明》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