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得與失(gain and lost),得即得到,失即失去。得,意味著你擁有了原來不曾擁有的。失,意味著你不再擁有你曾有的。沒有失也就沒有得。得與失是一對相對存在的概念。
[析題]有時,得到未必就是幸福,失去也未必就是苦難。無論是得到抑或失去,都是一種經(jīng)歷,都可以成為我們?nèi)松囊环N收獲。一時的得失并不能為一個人的一生下基調(diào)。得失本身并不重要,關(guān)鍵是我們要學(xué)會以一顆平和、坦然的心去面對。得到與失去,是辯證的。成功的得到,源于明智的失去。讀懂得失,把握得失,我們的人生之花才能綻放出理智的美麗。
我們總是想要得到,得到更多,得到全部,不管是物質(zhì)的還是精神的。得到固然是一筆人生的財富。但一個人,時間和精力有限,沒有人能得到全世界的。學(xué)會在失去中尋找得到的體驗,學(xué)會品味失去,學(xué)會滿足,則失去是人生的另一筆財富。
[溫馨提示]能在得失之間欣賞美景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有這種智慧,去區(qū)分什么樣的得到是值得的,什么樣的失去是寶貴的。在二者的辯證中探討才能把論題導(dǎo)向深入。
思路導(dǎo)引
什么是得?什么是失?細想人生,我們不過都是在做兩件事情—— “得到” 與 “失去”。我們出生,我們得到生命,得到一個小小生存空間,得到母愛、父愛;長大了,我們得到小伙伴,得到讀書的機會;步入青年,我們得到青春的活力,得到異性的喜愛,得到志同道合的知己,得到鍛煉的機會。進入社會之后我們得到一份工作,得到屬于自己的住所,得到家庭,得到孩子。而我們在得到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失去。得到今天,我們失去了昨天,得到了成熟,失去了童真……得到更好還是失去更好,關(guān)鍵是看我們的所得是否值得用我們失去的去換取。
為什么會有得失的辯證呢?這種辯證關(guān)系中包含了怎樣的哲理呢?得與失的辯證在于得與失的相輔相成。得到總是以失去為代價的,失去也總是以得到為前提的。有的人得到很多,金錢、權(quán)力、地位,但如果這種得到是以失去健康,失去做人的尊嚴(yán)和原則,失去親情、友情、愛情為代價,這種得到還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樂嗎?是否值得我們失去那么多去得到這些呢?得失之間的這些困惑、疑問都可以是我們展開論題的焦點。
那么,我們?nèi)绾卧诘檬еg把握自己,完善自己呢?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高尚的、正義的目標(biāo)而失去,即使是生命也是值得的。為低級的、邪惡的目的而失去,即使是微塵,也是不值得的。
因此,處在得與失之間,最重要的是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確自己輸?shù)闷鸬氖鞘裁矗缓螅J準(zhǔn)方向往前走。
論點集錦
1.得到最多的人未必就是最快樂的人。
2.懂得失去的是真正的智者。
3.失去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得到。
4.什么都想得到的人,結(jié)果多是什么都得不到。
5.患得患失的人,結(jié)果多是 “失”。
6.貪婪是萬惡之源。
7.有意義的失去也是一種獲得。
8.艱辛得到的東西最珍貴。
9.利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一種動力。
10.用豁達的心去面對得失。
11.用感恩的心去面對得失。
論據(jù)超市
[理論論據(jù)]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先秦)老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先秦)孟子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淮南子》
※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
—— 《經(jīng)法》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漢)司馬遷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南北朝)范曄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唐)杜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唐)李商隱
※憂喜塞翁馬,得失楚人弓。
—— (唐)孫華
※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
—— (清)陳奐
※為了要煮自己的蛋,以至燃燒房子也不后悔的人,乃是極端自私的人。
—— 〔英國〕培根
※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 〔美國〕愛默生
※人生求勝的秘訣,只有那些失敗過了的人才了如指掌。
—— 〔美國〕柯林斯
※只要你不計較得失,人生還有什么不能想法子克服的?
—— 〔美國〕海明威
※*一問:世人謗我、欺我、辱我、惡我,如何?一答:你只需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
—— 禪語
※太陽之所以偉大,因為它永遠燃燒自己。
—— 諺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諺語
※放棄也是一種美。
—— 俗語
※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總有所得。
—— 俗語
※得而不喜,喜而不狂;失而不憂,憂而不慮。
—— 佚名
[事實論據(jù)]
*另一種得到
得失是暫時的、相對的。我們不必艷羨別人的得到,也不要譏嘲別人的失去。得失無定數(shù),得到一些,相應(yīng)就會失去另一些。正如自居高位必將高處不勝寒,就享受不了下里巴人的灑脫生活。晉代文學(xué)家陶淵明,逃離了爭權(quán)奪利的官場,失去了為官者的顯貴,卻得到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悠閑。明代才子唐伯虎,放棄了世人趨之若鶩的功名,失去了名利場的榮華,卻得到了賣畫飲酒,自由自在的生活。近代學(xué)者李叔同,在事業(yè)的巔峰期悄然隱逸,離開了華屋廣廈,拋棄了嬌妻幼子,遁入空門,苦守青燈黃卷,失去了凡塵的熱鬧繁華,卻得到了思想的凈化,終成一代佛學(xué)大師。他們不以世人公認的榮耀為得到,真誠追求身心的樸實、純凈、自由、超脫,這難道不也是另一種得到嗎?
大 小 斗
春秋末年,齊國的國君荒淫無道、橫征暴斂,弄得齊國民不聊生。齊國的貴族田成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制作了大小兩種斗,先打開自己的倉庫接濟饑民,用大斗借出谷米。然后,用小斗回收百姓還來的谷米。齊國人紛紛投奔田成子門下。田成子用此方法,借出糧食,收進民心。不久,便取荒淫無道、橫征暴斂的齊國國君而代之。
曹雪芹的參悟
曹雪芹出生官宦世家,是曹家的獨子,一生下來就受到家人的百般寵愛,吃穿用度都是極其奢華,還整天與一伙八旗貴族子弟游蕩。在政治斗爭中,曹家急驟敗落,最后將祖產(chǎn)賣了個精光,曹雪芹窮得在城里實在住不起,就搬到鄉(xiāng)下。家中僅有一張舊繩床、一只破板凳和一張桌子。經(jīng)歷了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后,他細細琢磨自己家庭的沉淪敗落,深感朝廷已腐敗透頂。于是,他寫成了《紅樓夢》這部巨著。
覓食的鳥
一只鳥在林中的樹上覓食,樹上的果子酸甜可口,它再不愿離開。捕鳥的人看到鳥,便拿來粘竿把它活捉了。臨死時,鳥說:“我真不幸,因為貪吃,圖一時快樂,而把自己的性命都丟掉了。” 太貪婪反而失去更重要的東西。
河水泛濫的好處
一般說來河流泛濫不是好事。其實,這也是要一分為二來看待的。埃及由于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就得到了巨大的好處。每年,當(dāng)尼羅河發(fā)源地埃塞俄比亞山區(qū)進入雨季時,尼羅河水就上漲,河水逐漸淹沒了埃及的整個盆地。河水退走,留下肥沃的淤泥,仿佛是大自然給埃及的土地施了一次肥。埃及是終年少雨的地方,但靠著尼羅河,人們在濕潤肥沃的土地上種植莊稼,發(fā)展生產(chǎn),使這里成為產(chǎn)生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
得到了不一定快樂
從前,有個老財主和做豆腐為生的窮人為鄰。一天,財主的老婆問財主:“隔壁那對夫妻靠賣豆腐生活,很窮,卻天天笑得很開心,這是為什么呢?” 財主說:“我能讓他們明天就沒了笑聲。” 當(dāng)晚,財主就把一塊金子扔到隔壁的院子里。那對賣豆腐的夫妻撿到了金子,從此不再做豆腐,天天愁眉苦臉,生怕有人知道 “天上的金子” 掉到他們的院里而遭遇不測;同時還想著怎么花這筆錢,自然笑聲再也沒有了。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希爾·西爾弗斯坦在《失去的部件》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圓環(huán)失去了一個部件,它旋轉(zhuǎn)著去尋找這個部件。因為缺少了部件,它的滾動非常緩慢,這使得它有機會欣賞沿途的鮮花,可以與陽光對話,同小鳥吟唱,和地上的小蟲聊天……而這是它在完整無缺、快速滾動時無法注意、沒能享受到的。但當(dāng)它找到那部件后,因為滾得太快,它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不能從容地欣賞花,也沒有機會聊天,一切都變得稍縱即逝……
請以 “得到與失去” 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文體不限,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實戰(zhàn)演示]
精彩范文
圓 · 缺
吳 婷
在南山蜿蜒的小路上,東籬下,一個采菊的身影,揮罷衣袖,吟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在誤落塵網(wǎng)三十年后,他選擇了守歸田園,失去了五斗米,卻挺直了他的脊梁。
在夢中的天姥山的石階上,腳著謝公履,看海日,聞天鳴,醒來便仰天長嘯出門去,不肯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他選擇了騎鹿游名山,失去了權(quán)勢,卻得到了開心顏。
在惶恐灘頭,在零丁洋里,他一身浩然正氣,不被利祿所惑,不為強暴所服,失去了生命,卻得到了千古贊頌。
不是一切失去都只意味著缺憾。
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為了個人的恩怨,為了一己之私,他讒言獻媚,一句 “莫須有”,便斷送了祖國大好河山。是的,他得到了滿足,卻留下了千古罵名。
在列強任意踐踏我們的民族的危難時刻,為了榮登寶殿,圓皇帝夢,他泯滅良知,斷然簽下了旨在滅亡中國的 “二十一條”。是的,他得到了帝國主義的支持,最終卻在絕望中死去。
在國家蓬勃發(fā)展的時候,在人民需要體恤的時候,為了金錢,為了虛榮,他忘記了信仰,背叛了人民,伸出了貪污之手。是的,他得到了一時的榮華,卻最終難逃法網(wǎng)。
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著圓滿。
在人生道路上,在花花世界里,你是否看清: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著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著圓滿。
不要為失去而追悔傷心,也許失去意味著更好的得到,只要你選擇的是純潔而又美好的理想;不要為得到而沾沾自喜,也許得到代表著你失去了更多,如果你選擇的是虛榮而又自私的目標(biāo)。
天臺國清寺的兩個詩僧,在幽靜的林子里,在月光下對話。一問:世人謗我、欺我、辱我、惡我,如何?一答:你只需由他、任他、忍他,你且看他。
是啊,無論失去或得到,只需用一顆平靜的心去面對,缺也會變圓。
經(jīng)典點評
圓與缺,得與失,孰優(yōu)孰劣?作者選取陶淵明、李白、文天祥在得失間的取舍,三個事例對論題的渲染均化用古詩,圓熟老到,不落斧鑿痕跡,文采斐然。接著,文章又從反面展開論述。對比論證論題。一正一反之間,讓人們在玄理中領(lǐng)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真諦。
[實戰(zhàn)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幽默》作文論點論據(jù)論證
下一篇:《微笑》作文論點論據(jù)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