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家教(family education),指家長對子女進行的關于道德、禮節的教育,也泛指請家庭教師對孩子的功課進行輔導。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是教育子女成才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從孩子出生時便開始了,并將伴隨孩子的一生。孩子在兒童時期的智力開發程度以及形成的性格等往往能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家教對孩子尤為重要。為人父母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愿望,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夠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教。從現實生活和歷史發展來看,家教對孩子的影響極其重大,任何父母都不可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是一項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工程,也是一門藝術。需要家長不斷地學習有關知識,不斷地了解教育的新成果和成功的家教經驗。
[析題]可以寫出你對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切身體會,也可以寫令你深有感觸的家教故事,進行評價議論,還可以從整體上,寫出你對家教本身的綜合評價,探索成功家教背后的因素,等等??傊瑢懛ú灰?。
[溫馨提示]家教,即 “家庭” 和 “教育” ,這兩個名詞相互限定。所以不可以單純地寫家庭,也不可以寬泛地寫 “教育”。當然,這并不是說不可以寫家庭成員,在寫時要注意挖掘其教育意義。
思路導引
家教是什么?應該說,家教在家庭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除了家長對孩子有意識的、自覺的正面教育之外,還包括其他因素:比如,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孩子;家長的思想觀點、處事方式、人格魅力、胸襟情懷等等,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傳達給孩子;父母的感情好壞,家庭的溫馨與否,也同樣會給孩子的內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從而影響其性格發展。
一方面,家長把孩子培養成偉大祖國的建設者,是我們國家和民族賦予每位家長的神圣職責和歷史使命。從孩子出生時起,家長就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了培養下一代的重任;另一方面,家庭的成員、文化素養、經濟狀況、地理位置、興趣愛好等都是構成人才成長的第一背景,對一個人的立志、興趣、愛好、發展等都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對成長中的可塑性極強的孩子來講,學習無時無處不在,家長的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必然會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
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它不但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溫馨的、健康的成長環境,更為他們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教會孩子如何去做人、做事、學習、生活,如何面對困難、面對人生,為使他們擁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前途,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論點集錦
1.家庭是孩子們的第一所學校。
2.父母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
3.在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可以影響一生。
4.當孩子一開始呼吸時,教育就開始了。
5.孩子是映照父母行為的鏡子。
6.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
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
9.家庭教育不應給孩子太多壓力。
10.父母應教孩子自己去學走路。
11.家庭教育應掌握正確的方法。
12.孩子的成長需要磨礪,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礪中才能形成。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鞭撲之自子,不從父之教。
—— (先秦)孔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 〔先秦〕韓非子
※愛迪生幼年的故事,給了我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科學要從小孩抓起;二是科學的幼苗要像愛迪生的母親一樣愛護才能保全。
—— 陶行知
※*懂得對兒童進行體育、智育及德育教育的正確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 〔英國〕斯賓塞
※教育隨著生命開始,在我們察覺個性已建立之前,后來的教誨已很難將它移動及改變。
—— 〔英國〕莎士比亞
※作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須小心檢視自己的行為。
—— 〔美國〕里根
※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應由孩子自己去學走路。
—— 〔美國〕愛默生
※母親的責任之一,是從孩子的童年時代起,就善于發現他們的才能、性格和志向。
—— 〔美國〕薩提爾
※我覺得一般人教育子女有個重大的錯誤,就是這一點沒有及時加以充分的注意;精神在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沒有習于遵守約束,服從理智。
—— 〔美國〕洛克
※孩子的命運常常是由其母親造就的。
—— 〔法國〕拿破侖
※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們從此以后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 〔法國〕盧梭
※家庭集體的完整和團結一致是良好教育的一個基本條件。
—— 〔蘇聯〕馬卡連柯
※*過分的溺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毀滅。
—— 〔蘇聯〕馬卡連柯
※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認孩子的人格。
—— 〔日本〕池田大作
※即使是孩子,也有一個人格,也是一個獨立的人,這個前提必須明確。
—— 〔日本〕池田大作
※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們對兒童,特別是對幼兒的影響最大。
—— 〔德國〕克魯普斯卡婭
※我們僅僅指望給孩子們兩份永久的遺產:一份是根,一份是翅膀。
—— 佚名
[事實論據]
*孟母擇地教子
人的教育與他的生活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度纸洝分杏幸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講的是孟子的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孟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幼年喪父,靠母親紡織為生。幼年時期,孟子性好模仿,他家住在墓地旁邊,游戲時就學埋死人,“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認為這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因此把家遷到了集市旁邊。孟子又學人做買賣,“嬉戲為賈市”。孟母認為這也不是好居所,又遷于學宮之旁,孟子朝夕學習禮節、詩書。孟母認為這才是最好的環境,于是在此定居。后來,孟子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成為一代儒家宗師。于是孟母擇地教子的故事傳為佳話。
有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愛因斯坦4歲時,還不會說話,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 “低能兒” 、 “傻子”。上小學后,愛因斯坦仍然表現得很平庸,學校當時的訓導主任曾向愛因斯坦的父親斷言:“你的兒子將一事無成?!?譏笑和嘲諷,使小愛因斯坦情緒極為低沉。擔任工程師的父親面對人們的譏笑和議論,尤其是面對訓導主任的預言,并沒有對孩子失去信心,而是想盡一切辦法,讓愛因斯坦振作起來。他為愛因斯坦買了積木,讓他搭房子。搭好一層,便表揚和鼓勵一次。結果,愛因斯坦情緒高漲地搭到第14層,后來愛因斯坦走上了漫漫的科學征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曹操節儉樹榜樣
曹操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個教子很嚴的家長。他在《諸兒令》中說:“兒子年幼的時候雖然我都喜歡,但長大了要有才干我才會重用他。我這不是說假話。我不但對大臣沒有偏心,對兒子也不會有任何偏袒?!?他為了教育兒子節儉,不要奢侈浪費,自己言傳身教,平常自己穿的多是打了補丁的衣服。他的夫人在曹操位居魏王以后仍是一身布衣,在油燈下面紡紗織布。
《顏氏家訓》之由來
顏之推是六朝時的著名學者,他寫出了一部完整的家庭教育專著——《顏氏家訓》。為什么要寫家訓呢?原來,在他小的時候,雙親相繼去世,哥哥十分疼愛他,對他要求不嚴格,他因此染上了不少惡習。成年后,他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每天磨煉自己,但積習難改。為使子孫后代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轍,顏之推便潛心著書,終于寫成了20卷的《顏氏家訓》。
*富裕的家庭,苛刻的父親
洛克菲勒是聞名全球的富豪。然而,他的6個子女,卻并沒有享受到這奢華的豪門生活。洛克菲勒倡導平民化的教子方法。他規定:零用錢按年齡的大小而有所不同。10歲以前每周3角,10歲以后每周1元,12歲以上每周2元。另外,要求子女對所用零用錢都要詳細記錄。如果屬于不正當花費,下次發時要扣回。另一方面,他還鼓勵子女參加家務勞動來獲得額外的補貼。
大教育家教兒子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 “追求真理做真人”,要求教育者要為人師表。他對自己的子女也一樣嚴格要求。他的兒子陶曉光想進成都無線電廠,需要學歷證明。陶曉光沒有正式的文憑,于是他就背著父親到曉莊師范弄了一張文憑。此事不久就被陶行知發覺了。他立即電告陶曉光,要他立即將文憑寄回曉莊師范,并寄去一封信,批評他的錯誤行為。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教導兒子要棄虛務實。
中日家長迥異的教育觀
挫折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問題,已引起國內外教育界的關注。日本東京一所小學為學生設置了新課:用洗衣板洗衣,用扁擔擔水,用石磨磨大豆。并告訴孩子們:四五十年前的日本人就是這樣生活的。而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中國家長常有這樣的心態:讓孩子吃好、穿好,不受任何委屈,考上好的大學。孩子缺乏吃苦經歷,缺乏遭遇挫折及失敗的準備,一旦挫折降臨,便無法應對。
通過兩國家長教育方式的比較,你收獲了什么?
讓孩子學會自理和自立
在一些國家里,父母普遍都很重視子女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的培養。在美國,家教是以培養子女自食其力為出發點的。父母為讓子女從小懂得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摩托車,極力鼓勵他們到外面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不少中學生還提出了 “要花錢自己掙” 的響亮口號。在瑞士,初中畢業的女學生,必須到有教養的家庭當一年左右的傭人。她們上午勞動,下午則繼續上學讀書。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便教導他們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全家外出旅游時,無論多么小的孩子,自己的東西都由自己來背。上學后,許多學生都會在課余時間參加勞動掙錢,自食其力。在大學校園里,勤工儉學蔚然成風,連富家子弟也不例外。他們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做家庭教師,以此掙得自己的學費。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 “哇——” 公園里,一個孩子不心跌倒了,年輕的媽媽驚慌地跑過去。抱起孩子,一邊撣去孩子身上的灰塵,一邊不停地自我責備:“乖乖,別哭,是媽媽不好,沒攙扶你。乖乖,你打媽媽幾下吧!” 孩子果然用他那稚嫩的小手,拍打著媽媽的臉,慢慢地露出了笑容。
“哇——” 公園里,一個孩子不小心跌倒了,年輕的媽媽急忙跑過去。她沒抱起孩子,只是站在孩子身邊:“好孩子,爬起來吧!哪兒跌倒就在哪兒起來,這才是堅強的孩子。” 孩子仍然在哭,仍然在撒嬌。媽媽還是勸導:“站起來吧,站起來才是一個男子漢。” 孩子扭捏了半天,最終還是自己站了起來。
2.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不夠,子女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 〔蘇聯〕馬卡連柯
要求:①這兩段文字對你有什么啟發,請根據上面提供的文字寫一篇議論文。②立意自定,所寫內容必須在 “家教” 范圍內。③題目可自擬。④1000字左右。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讓孩子插上飛翔的翅膀
從前有個人,他養了一只鷹,后來這鷹逃走了。幾天后,在山上發現了鷹的尸體。主人想不出為什么鷹會無緣無故地死掉。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開鷹腹,才恍然大悟。原來鷹在籠中,養尊處優,竟失掉了獵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餓死了。
孩子是終究要離開籠子的鷹,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路,只能由自己去走。
然而,試看今日之中國,哪里沒有鎖在籠中的 “鷹” ?他們從沒有經過歷練,他們從來都是在父母的呵護下小心地生活。上學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幫助背書包;生活嘛,有父母幫著洗衣洗被,幫著穿衣服系鞋帶;甚至去夏令營,也有父母準備好足夠的食物,足夠大的裝臟衣服的袋子……
并非用甘蔗汁澆灌出來的甘蔗就是甜的。孩子的成長需要磨礪。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礪中才能形成。馬卡連柯曾一針見血地說 “過分的溺愛,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毀滅”。這并非聳人聽聞。洛克菲勒教子自立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有些父母一些啟示。洛克菲勒是聞名全球的富豪。然而,他的6個子女,卻并沒有享受到這奢華的豪門生活。洛克菲勒倡導平民化的教子方法。他規定:零用錢按年齡的大小而有所不同。10歲以前每周3角,10歲以后每周1元,12歲以上每周2元。另外,要求子女對所用零用錢都要詳細記錄。如果屬于不正當花費,下次發時要扣回。另一方面,他還鼓勵子女參加家務勞動來獲得額外的補貼。
所以,正確的家教觀念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家庭教育要掌握正確的方法。斯賓塞說過:“無論是從父母本身的幸???,或是從對子女和后代的性格和生活的影響上看,我們都必須承認:懂得對兒童進行體育、智育及德育教育的正確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教育與他的生活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度纸洝分杏幸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講的是孟子的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孟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幼年喪父,靠母親紡織為生。幼年時期,孟子性好模仿,他家住在墓地旁邊,游戲時就學埋死人,“嬉戲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母親認為這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因此把家遷到了集市旁邊。孟子又學人做買賣,“嬉戲為賈市”。孟母認為這也不是好居所,又遷于學宮之旁,孟子朝夕學習禮節、詩書。孟母認為這才是最好的環境,于是在此定居。后來,孟子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成為一代儒家宗師。于是孟母擇地教子的故事傳為佳話。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古人雖已遠去,但言猶在耳啊!有人說:國家的前途與其說握在掌權者手中,不如說握在父母親手中。家庭教育,關系國家命運。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從籠中放飛,讓他們去經歷風雨,去打造雄健的雙翅。
經典點評
對一個人而言,家庭是他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成才,對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文章由自然界生物中存在的現象,生發出 “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 的感觸,而后針對現實生活中自理、自立能力教育的缺失,從多角度闡述 “放飛孩子” 的必要性,新穎、深刻。行文旁征博引,列舉了中西方極具代表性的幾個例子,扣住中心不斷渲染,充分有力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文章語言靈動,遣詞準確,材料豐富,展示了作者相當不錯的語文素養。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實踐》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寬容》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