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實踐(practice),《辭海》一書中的定義是:“實踐,即社會實踐,指人們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主要包括: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科學實驗等。也指實行自己的主張,履行自己的諾言。
[析題]當我們寫關于實踐的話題時,我們可以從實踐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沒有實踐我們會怎樣來進行思考。我們知道,實踐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現夢想的橋梁。一個人要想獲得知識,一靠學習,二靠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出真知、長才干。當然,你還可以從如何實踐的角度分析,在實踐的過程中,善于總結經驗教訓,才能推動自我與社會的進步。同時,正確的理論指導也是實踐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實踐往往會變成漫無目的的蠻干,而最終導致失敗。
[溫馨提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夢想,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為他的夢想付諸行動。曾經有人說 “只有實踐了的幻想才是夢想”。確實,想知道事情的可行性,只有在實踐中進行,才是驗證它的最好方法。一直都在幻想的人,只不過是個沒長大的孩子,他們在等待中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氣,被封閉在一個小小的圈子里,以為自己空有抱負,卻無法施展,大有懷才不遇之感。實際上,他們不過是自己在編織著一個空空的夢想來安撫自己的心靈罷了。因此,只有放棄幻想,不斷實踐,勇于將自己的夢想付諸行動,并為之堅持的人才是值得敬佩和推崇的。寫作時應予注意。
思路導引
從某種意義上說,實踐就是少說空話,努力去做,強調認真和踏實。有了這種好的作風,理想和事業才不會是水中月、鏡中花,才會結成實實在在的果實。正因為有了實踐,人類才能夠不斷進化。正因為有了實踐,才有了不斷地創造與創新的活動。
看看我們的周圍,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而其他人卻失敗了?當我們撥開迷霧,我們就會發現,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實踐的重要。兩個人一起去海邊旅游,看見海上有一座小島,其中一個人夢見島上的茶樹下埋著一壇黃金,但他不相信這是真的。另一個人為了他的夢,去小島上尋找,經過很多年,最后終于得到了那壇金子。因此我們說,做人要有夢想。有夢想,才能有目標、有方向,才能有動力、有激情。然而做夢畢竟還不夠,還要認認真真地去實踐,那個最終得到金子的人就是經過多年的苦苦追尋才如愿以償的。
人生的變數很多,沒有人能承諾我們的一生永遠是晴天,沒有人能預知草莽中是否潛藏毒蛇猛獸,沒有人能勾勒出生命的風刀霜劍……然而,外界雖不能把握,行動卻可以產生力量。如果你還是那個猶猶豫豫、想改變又怕改變的人,就請你鼓起勇氣,邁出探索的步伐,勇于實踐,去開創人生的新局面。
論點集錦
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實踐是理論的延伸。
3.實現理想需要行動。
4.知為先,行為重。
5.積極主動性是實踐必不可少的條件。
6.實踐不斷給我們提供機遇。
7.實踐能使我們的認識更加深化。
8.實踐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導。
9.實踐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10.認識自我、認識社會離不開實踐。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觀之,觀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
—— (先秦)荀子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 (先秦)墨子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 (先秦)孟子
※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
—— (宋)司馬光
※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 (宋)朱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宋)陸游
※一語不能踐,萬巷徒空虛。
—— (明)林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陶行知
※人家是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做了也不一定說。
—— 聞一多
※我們最重要的任務不是去看遠處的朦朧,而是去做眼前的實事。
—— 〔英國〕卡萊爾
※行動應與想象同樣偉大——以行踐言,以言輔行。
—— 〔英國〕莎士比亞
※知識是寶庫,但開啟這個寶庫的鑰匙是實踐。
—— 〔英國〕托·富勒
※除了實踐以外,沒有別的辦法可以識別錯誤。
—— 〔法國〕狄德羅
※不要擔心犯錯誤,最大的錯誤是自己沒有實踐的經驗。
—— 〔法國〕沃韋納戈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
—— 〔美國〕愛因斯坦
※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絕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盡力去改造你的職責,那你就會立刻知道你的價值。
—— 〔德國〕歌德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川上的橋梁。
—— 〔俄國〕克雷洛夫
※對知識的每一次運用,同時也就是知識的發展和深入。
—— 〔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
—— 諺語
※趕車三年知馬性,吃藥三年會行醫。
—— 諺語
[事實論據]
從木匠到畫家
齊白石出生于貧苦農家,12歲就為生計所迫而學木工。他自小酷愛繪畫,七八歲時就開始練習,天天抽空臨摹或寫生。為了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他時常在野外悉心觀察各種動植物的形態和習性,晚上躺在被窩里還在用手指畫草稿。經過數十年這樣刻苦的實踐、磨煉,他終于成為一代宗師。1957年,文化部授予他 “中國人民杰出的藝術家” 的榮譽稱號。
小馬過河
小馬要過河,先遇著牛大伯,問是否可以趟過去。牛大伯說水很淺,能趟過。小馬正準備過,忽然松鼠告訴它,水很深,不能過,前天還淹死了它的一個同伴。小馬沒了主意,回去問媽媽。媽媽叫它自己多想想,試一試。結果小馬過去了,水不深也不淺,剛好過膝蓋。
*蘇軾夜訪石鐘山
石鐘山命名的根據歷史上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形似覆鐘,其二是山石相叩似擊鐘之聲。蘇軾覺得這樣的解釋不夠合理。在一次乘船途經石鐘山的時候,他乘著月色坐一只小船環山考察,終于發現這座山 “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形成如洪鐘大呂般的聲音,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作者因而感慨道:“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實踐的英雄
有人取笑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功績。說:“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 哥倫布沉思了一會,取來一個雞蛋。對這些人說:“先生們,你們當中有誰可以使這雞蛋豎著立起來嗎?” 人們愕然,不知所措。哥倫布輕輕敲破了雞蛋頂部的殼,于是雞蛋就立在桌子上了。哥倫布平靜地說:“這再簡單不過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在有人做過了以后。” 所以我們說,敢于第—個實踐的人是英雄。
名家們的寫作
《包身工》是夏衍的名作,是報告文學的典范。為了獲得包身工生活、勞動的真實情況,夏衍化了裝,每天深夜步行幾十里路,從上海泰興路趕到楊樹浦,觀察包身工們上班的情景,并想方設法接近她們,了解她們所遭受的殘酷剝削及悲慘遭遇。這樣堅持調查了三個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才寫出了《包身工》這篇作品。
與夏衍一樣,曹禺在創作《日出》時,深入到天津的下層社會,進行調查研究。他脫下長袍,換上破衣,到貧苦民眾中去,找乞丐交朋友;他還到販毒的土藥店了解黑社會的內幕,到妓院去了解妓女的生活和心靈的痛苦。正是有了這些活生生的素材,才使他創作的《日出》震驚了社會。
狄更斯當乞丐
有一天,狄更斯家的女仆正在廚房準備午餐,忽然發現一個乞丐在門口徘徊。那乞丐不停地拉拽破氈帽,想遮住自己的臉。女仆懷疑這個人是賊,想要呼救。那個乞丐突然說:“別叫喚。是我啊!” 說著把帽子摘下。女仆驚呆了,乞丐原來是主人狄更斯。她忙問:“先生,出了什么事?” 狄更斯說:“沒什么。我只是想向你討一碗湯。”“你在討飯?” 狄更斯回答:“我想了解一個流浪者在別人施舍一碗湯時究竟會有一種怎樣的心情。”
蘇東坡改詩
相傳有一天蘇東坡去拜訪王安石,適逢王安石外出,桌上留有王安石寫的詩。其中兩句是:“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 蘇軾看了頗覺好笑,心想你王安石居然犯這種常識性的錯誤!于是提筆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 坐了一會兒王安石還沒回來,就告辭走了。
后來蘇軾被貶南方某地,一天,聽見天上有只鳥兒叫聲非常奇特,便問當地人這鳥兒叫什么名字,當地人答曰 “明月鳥”。過了不久,又在庭院中看見經常有一些黃色小蟲鉆進花心,便問當地人這蟲叫什么名字,答曰 “黃犬蟲”。蘇軾突然想起自己替王安石改詩的事,不禁十分汗顏,同時也十分敬佩王安石見多識廣。
*陶行知改名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一生改過兩次名字。他原來叫陶文俊,青年時期因為崇拜理學家王陽明的 “知是行之始”,于是改名 “陶知行” ; 43歲時,他的教育實踐使他認識到應該是 “行而后知”,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于是,第二次改名為 “陶行知”。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1.石鐘山命名的根據歷史上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形似覆鐘,其二是山石相叩似擊鐘之聲。蘇軾覺得這樣的解釋不夠合理。在一次乘船途經石鐘山的時候,他乘著月色坐一只小船環山考察,終于發現這座山 “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形成如洪鐘大呂般的聲音,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作者因而感慨道:“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2.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川上的橋梁。
—— 〔俄國〕克雷洛夫
要求:①這兩段文字對你有什么啟發,請根據上面提供的材料寫一篇議論文。②立意自定。所寫內容必須在 “實踐” 的范圍之內。③題目可另擬。④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實踐的意義
夢想是每個人都曾擁有的,但為什么有的夢想不堪一擊呢?因為缺乏正確的實踐、因為發現了夢想與現實不符,所以夢想被輕易放棄。其實夢想本就是虛擬的,當然不能和現實完全相符,但夢想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能給我們一個方向。關鍵是利用那些現實性的,剔除那些虛幻的東西,這時候我們能依靠的就是實踐。
穿上鞋子后,我才知道這雙鞋穿起來是否舒適;做了一件事后,才知道自己能否做這件事;全力培養好習慣后,才知道自己能否擁有好習慣;寫了文章后,才知道自己能否寫好文章。只有實踐過后才會明白什么是真理。孟子說 “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告訴我們權威說的不全是真理。那我們應該以什么來判斷真理呢?就是實踐!
也許你也曾有這樣的經歷:當你第一次登臺輕松的演講后,會發現原來對登臺演講的恐懼是那么可笑;和陌生人愉快的聊天后,會發現對陌生人的抗拒是那么可笑;全身心地為一件事努力后,會發現認為努力是痛苦的認識是多么可笑;與異性頻繁的接觸后,會發現感覺異性很神秘的認識是多么可笑。為什么曾經感覺那么真實的想法會可笑?那是因為這些都是你的幻想。幻想一與真實接觸就自然顯示出它的可笑。但是,在我們知道那是幻想之前,它存在于我們的思想之中,我們會以為那是真實的,唯有實踐能讓我們明白那些僅僅是幻想而已。
因此實踐的重要性是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的。北宋文學家蘇軾因對石鐘山命名存有疑惑,曾專門游石鐘山考察,而后感慨道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因為感到實踐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將自己的名字陶知行改為了陶行知,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這些事都說明了早有很多有識之士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我想,思想能指導實踐;但沒有實踐,思想就沒有了意義。
現在已經有了55%的理由支持你,就堅定的去行動吧!因為,只有實際的行動能清除思想中的幻想,使你的思想經過真實的洗禮,讓你作出正確的判斷,使你的思想更堅定、更富有生命力,給你實現夢想提供一個牢固的基礎。
正如俄國作家克雷洛夫所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川上的橋梁。” 所以,實踐的意義就在于:發現幻想,認清真實,實現夢想。
經典點評
實踐一直都極受人們的重視。鄧小平提出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道出了實踐的重要作用。本文緊扣實踐這一論題,從生活中有些人未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作為源頭,提出了實踐的重要性。作者將 “我” 作為訴說者的角度,通過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文多處使用的排比句。在文末作者還引用名言,以一個定義式的句子 “實踐的意義就在于”,首尾照應,總結全文,使文章主題不斷得到渲染,充分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觀點。
文章思路清晰,手法新穎,論述準確,語言親切自然,值得借鑒。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學習求知》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家教》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