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以和為貴……中華民族關于和的思想,源遠流長,早在宋代之時,和的理念就向社會文化、藝術、宗教等領域滲透,和已成為全民族的共同意識,并成為國家提倡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一個和字,體現了中國維護和平,反對霸權主義的態度。
和的理念從古至今皆有體現。清代康熙年間,文學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于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于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后批詩一首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豁然開朗,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建宅置院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解決問題,一味地針鋒相對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彼此之間多包容一點,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
而在中國的外交上,同樣體現和的思想。在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功解決西藏問題。并且在之后的歲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獲得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中國不僅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者,而且是其忠誠的奉行者。在當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只有我國承諾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為我國經歷過抗日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深知戰爭對百姓帶來的傷害有多大,所以從根本上我國是不愿意看到有戰爭發生的。其次我國受儒家和文化的影響一直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發展核武器也只是為了自保,并非進攻。除此之外,中國一直無私的幫助其他國家發展,不斷地對外援助,都表明中國致力維護世界和平。
和文化沒有界限,不論古代現代,中國外國,皆有和文化的存在。和存在于我們千百年來傳承的文化,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因為和,我們才能有這美好和諧的生活。
上一篇:蘇泊睿《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劉潔《和》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