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利與義(interest and loyalty)中,利,指利害、利益,與奉獻、損害、弊端相對。義,指道義、仁義、正義,與自私、狹隘相對。
[析題]為什么會有利與義的矛盾呢?利害面前,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反應。但是,人非無情之草木,利害面前,趨利的自然反應并非決定人的選擇的唯一力量。因為人還有義,這義就是個人的良心。以 “義” 制 “利” 的道德原則也是左右人的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從根本上看,利與義并非不可調和的。天下的公理是給予而非掠奪。求利是對的,但要用義來求。無義之利是不會長久的,就像沒有源頭的水流不長,講義的利才是大利,才能細水長流。
如果一個人凡事都以利益為重,以仁義為后,那么,他將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沒有快樂的時候。仁義的人為他人著想,為社會謀福利。他們謙讓,而謙讓就會生利。蠅頭小利是爭出來的,最大的利卻是讓出來的。利義面前,我們應該先守住義,再考慮利。
[溫馨提示]利與義矛盾的一面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那就是二者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關系。而事實并非如此。因此,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深入分析,若只停留在利與義表層的對抗性上,則易使文章流于膚淺和偏執。
思路導引
利益,包括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義和利是辯證統一的,義并不排斥利。符合義的利是正當的,是我們追求的。否則就是不正當的,是我們摒棄的。生活中、工作中利與義的沖突對抗經常發生。是 “義” 以其強大的精神力量勝過 “利”,還是 “利” 以其誘人的現實收益打敗 “義” ?義與利二者之間的對抗,本質上說是道德觀與利益觀的對局。
義、利兩字都與生產物的分配相關,義,重在給予。利,重在取得,這就決定了利與義的矛盾性。矛盾面前如何取舍?孔子主張:“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論語·憲問》)所謂 “成人”,即是完美的理想人格。
利與義前,心小如針眼者認為無義之利也沒什么不好,只要能達到得利的目的那也是值得的。這種錯誤思想,就決定了這個人的一生必走小人之路,試問小人能成大事嗎?也有心寬裝天地者,他們并不為世俗利益所累,灑脫的舍利取義,這種豁達反而使他獲得更大的利益。在今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環境下,正確的利義觀更具有懲惡揚善,凈化社會風氣,提升人們思想素質的作用。
論點集錦
1.求利本身并沒有錯。
2.講義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3.舍生取義是一種精神。
4.舍利而取義受人尊敬,名垂青史。
5.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
6.重義提升人的生命價值。
7.輕利重義帶來更多的朋友。
8.利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一種動力。
9.不能見利忘義。
10.不可盲目講義氣。
11.謀其利當正其義。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 《論語》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論語》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論語》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論語》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 《禮記》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 (先秦)孔子
※利之本在于德與義,不求為利之利。
—— (先秦)孔子
※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恥。
—— (先秦)荀子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
—— (先秦)荀子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先秦)孟子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三國)諸葛亮
※不悲口無食,不悲身無衣,所悲忠與義,悲甚則哭之。
—— (唐)白居易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 (明)馮夢龍
※勿貪意外之財。
—— (明)朱柏蘆
※金錢往往成為真正情義的障礙物。
—— 鄒韜奮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 胡錦濤
※把金錢當上帝,金錢會像魔鬼一樣來整治你。
—— 〔英國〕菲爾丁
※金錢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無用處。
—— 〔英國〕培根
※財富應當用正當的手段去謀求,應當慎重地使用,應當慷慨地用以濟世。而到臨死時應當無留戀地與之分手。
—— 〔英國〕培根
※我們手里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所追求的金錢,則是使自己當奴隸的一種工具。
—— 〔法國〕盧梭
※愛錢的人很難使自己不成為金錢的奴隸。
—— 〔法國〕羅曼·羅蘭
※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的財富的名譽不知大多少倍。古今多少帝王公侯,都沒有在我們記憶中留下一絲痕跡,就因為他們只想以莊園和財富留名后世,豈不見多少人在錢財上一貧如洗,但在美德上卻是富豪呢?
—— 〔意大利〕達·芬奇
※把德性教給我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
—— 〔德國〕貝多芬
※沒有錢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錢過剩倍加悲哀。
—— 〔俄國〕托爾斯泰
※人生的快樂和幸福不在金錢,不在愛情,而在真理。
—— 〔俄國〕契訶夫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
—— 諺語
[事實論據]
拜金的家人
戰國時代大名鼎鼎的蘇秦游說秦國失敗后,黃金用盡,衣衫襤褸地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織布機,嫂嫂不給他煮飯,父母不同他說話。后來,蘇秦當了趙國的宰相,被大家簇擁著路過家門時,父母郊迎30里;“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謝”。此時蘇秦 “位尊而多金”。他們頂禮膜拜的不是蘇秦,而是蘇秦的地位和黃金。
拾破爛者
北京汽車設備廠分廠的普通工人王鏡,退休后整天在家無事可做,勤快慣了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看到許多居民丟棄的東西,覺得有些可惜,于是他干起了拾破爛的活兒。他把在烈日下、在寒風里拾破爛所得的一萬多元捐給了社會公益事業。他說:“我知道,我破衣爛衫,不太中看,可我的錢來得干凈。王寶森倒是西裝革履,但腦瓜子不干凈。貪贓枉法,不得好死。”
*兩件無價之寶
1977年12月21日傍晚,常林大隊22歲的普通姑娘魏振芳在地里刨出一塊價值連城,重達178.7860克拉的特大鉆石。當家里人為如何處置這顆鉆石爭執不休時,魏振芳毅然決定把它獻給國家。當她在父親的陪同下,用綢布包裹著這顆稀世珍寶走進縣委大院時,人們同時看到了兩顆 “鉆石”,兩件無價之寶。
居里夫人的 “奢望”
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寫道:“我們沒有申請鐳的專利,他們就是我在工作中獲得的最大的報酬,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他們被一件忘我的事業的進展所強烈吸引,沒有閑暇,也無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我唯一的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 在科學史上,至今只有兩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金,其中一人就是居里夫人。此外,她還獲得8項其他科學獎金、16枚各國科學獎章、多個國家的107個榮譽頭銜。但是,她心目中只有忘我的事業,沒有名利。同時代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為榮譽所顛倒的人。”
“中國驕傲” 朱柱的選擇
2006年中國驕傲的評選結果產生了。一個普通的打工青年朱柱獲得了這個驕傲的榮譽。可是,他卻沒能親手捧起這個驕傲的獎杯,生死之間,為了他人的生命,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道義,選擇了付出。2006年7月11日,剛領到800多元工資的朱柱請了假,準備寄錢回家。下午3點多,當他走到老東山橋上時,看到對面觀光橋上一名女子脫下鞋子跳進了河里。朱柱一邊向女子跳河的地點跑去,一邊掏出手機報警。往觀光橋跑來的還有另外一名民工王成山。兩人相遇后,朱柱將手機拋給王成山,“快喊人,來不及了!” 說著就脫下一只球鞋一頭扎進了河里。只給我們留下這最后的聲音,最后的腳步。
*《論語》與 “算盤”:義與利如車之兩輪
有 “日本近代實業界之父” 之稱的澀澤榮一先生,以自己數十年親身經歷和直接體驗,在《〈論語〉與 “算盤” 》一書中解析過 “論語” 與 “算盤” 的關系。
《論語》代表仁義、倫理和道德,而 “算盤” 當然是 “精打細算” 、 “斤斤計較” 的 “利” 的象征。澀澤榮一認為,傳統觀念總把“義”與“利”對立起來。他認為《論語》與 “算盤” 并不是對立的。他說:“算盤要靠《論語》來撥動;同時《論語》也要靠算盤才能從事真正的致富活動。因此,可以說《論語》與算盤的關系是遠在天邊,近在咫尺。” 他認為 “縮小《論語》與‘算盤’間的距離,是今天最緊要的任務”。因為不追求物質的進步和利益,人民、國家和社會都不會富庶,這無疑是種災難;而致富的根源就是要依據 “仁義道德” 和 “正確的道理”,這樣才能確保其 “富” 持續下去。為此,他提出了 “士魂商才” 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人既要有 “士” 的操守、道德和理想,又要有 “商” 的才干與務實精神。 “如果偏于 ‘士魂’ 而沒有 ‘商才’,經濟上也就會招致自滅。因此,有 ‘士魂’,還須有 ‘商才’”。但 “只有《論語》才是培養 ‘士魂’ 的根基”,因為 “所謂 ‘商才’,本來也是要以道德為根基的。離開道德的 ‘商才’,即不道德、欺瞞、浮華、輕佻的 ‘商才’,所謂小聰明,決不是真正的‘商才’”。
“義” 與 “利” 應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也只有 “義”“利” 合一,兩不偏廢,人類社會才能幸福,才有希望。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論語·里仁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放于利而行,多怨。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這句話對你有何啟示。請以 “利與義” 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自擬題目,自定主題,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利”、“義” 面前
“利” 、“義” 面前,何去何從?
圣人孔子這樣告訴我們——
《論語·里仁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子路篇》記載: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憲問篇》又記:子路問成人……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利益面前,如何取舍?《論語》各篇中所記孔子及其弟子有關 “義” 與 “利” 的相互關系的言論,均表明:孔子及其弟子在 “義” 、 “利” 關系問題上,主張以 “義” 制 “利”,使兩者在社會發展的動態中保持某種 “平衡”,由此取得社會穩定與發展。
“利”、“義” 面前,何去何從?
身邊的平常人用行動這樣告訴我們——
1977年12月21日傍晚,常林大隊22歲的普通姑娘魏振芳在地里刨出一塊價值連城,重達178.7860克拉的特大鉆石。當家里人為如何處置這顆鉆石爭執不休時,魏振芳毅然決定把它獻給國家。當她在父親的陪同下,用綢布包裹著這顆稀世珍寶走進縣委大院時。我們同時看到了兩顆 “鉆石”,兩件無價之寶。
“利”、“義” 面前,何去何從?
經濟學家這樣告訴我們——
有 “日本近代實業界之父” 之稱的澀澤榮一先生。在其《〈論語〉與 “算盤” 》一書中說,《論語》代表仁義、倫理和道德,而 “算盤” 當然是 “精打細算” 、 “斤斤計較” 的“利”的象征。傳統觀念總把“義”與“利”對立起來,事實上,二者并不矛盾。 “‘算盤’ 要靠《論語》來撥動;同時《論語》也要靠 ‘算盤’ 才能從事真正的致富活動。因此,可以說《論語》與 ‘算盤’ 的關系是遠在天邊,近在咫尺。 ”
“義” 與 “利” 應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也只有 “‘義’‘利’ 合一”,兩不偏廢,人類社會才能幸福,才有希望。
“利”、“義” 面前?如何取舍?我想你應該也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經典點評
“利” 與 “義” 雖然從根本上看是統一的。但是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利” 與 “義” 之間卻存在著矛盾沖突。具有不可兼得的選擇性。何去何從?如何取舍?作者選取了很有說服力的理論論據和很有代表性的事實論據,涵蓋古今利義觀。較為合情合理的回答了 “利”“義” 面前如何取舍的問題。整篇文章三個部分議論的重點各有側重,同時又都是圍繞中心進行的渲染。不失為一篇好文章。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興趣》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助人》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