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道·“科教興國”戰略·科技發展的三座里程碑
第一個:向科學進軍
1956年,黨和國家作出了兩項重大決策:召開知識分子會議和制定科學技術發展的長遠規劃,即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就在知識分子會議上,周恩來總理代表黨中央傳達和闡明了毛主席關于“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這個號召在國內外激起了巨大反響。
在國外的中國優秀科學家錢學森、汪德昭、林蘭英、張文裕等,紛紛沖破阻力,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們和國內的其他科學家一起,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向科技進軍的隊伍,在各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在地質學家李四光等提出地質力學理論的指導下,一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從1963年起,我國實現了石油自給。
——在原子彈爆炸和火箭發射的轟響中,中國的科技史翻開了新的一頁。1964年10月16日,我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27日,我國自己設計制造的導彈發射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的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機技術、生物工程等新興科學技術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解決了我國第二個、第三個五年計劃中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科學技術的第二個春天
粉碎“四人幫”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我國第二代領導人非常重視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這標志著我國科學事業出現新的轉機與希望。
為開好這次大會,鄧小平做了大量工作,對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重要意見,發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著名號召,使大會的召開具備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當時擔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提筆揮毫,寫下了《科學的春天》那振奮人心的名篇。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后,我國抓住機遇,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科技發展規劃,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以電子信息技術、能源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技術,是20世紀人類科學技術事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大批建立在最新科學成就基礎上的高技術蓬勃發展,并迅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中國終于趕上了這股世界性的潮流。
面向經濟,圍繞農業、工業發展中重大課題而制定的“七五”、“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動員和組織了幾十萬科技人員參加。到80年代末,在生物技術、農業技術、高能物理、計算機技術、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技術、超導材料的理論研究等領域的某些成果,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一座自力更生建造的秦山核電站、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重離子加速器、居世界領先地位的雜交水稻、億次巨型計算機、曙光高性能并行計算機、工業機器人、大型程控交換機等等,形成了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座座高峰。科學技術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邁向未來世紀的助推器和新的生長點。
科教興國——第三個里程碑
從1995年起到21世紀中葉,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目標的關鍵歷史時期。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和國家第三代領導人,高度重視那些制約著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因素,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僅為科技進步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與條件,也對科技進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召開第三次全國科技大會,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這一戰略的核心,是全面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切實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現在,一個宏偉的藍圖正在展現:
——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將提高到50%,為增產1000億斤糧食、滿足副食品供應、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保護并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從技術上提供可靠的保證。
——傳統產業技術的升級換代將進一步加快。
——加速發展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按照突出重點,加強集成的原則,在微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天等領域,集中人力、物力,重點在一些領域和項目上取得突破。力爭在一批基礎性研究和高技術領域迎頭趕上世界一些先進國家,從整體上大大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上一篇:生活之道·破除迷信·破除當代迷信
下一篇:科技之道·共和國科技精英·科技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