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之巔
我們飛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的人眼中變越渺小。
——尼采
1936年10月,魯迅先生逝世,一代文豪從此隕落,標志著他五十五年為中國拼搏的人生就此結束。伴著喝彩聲與哭喪聲,這位毀譽參半的一聲行走在人類前列的偉人與世長辭。他再也不用經受政敵的攻擊、文士的批判、世人的不解,再也不用經受高山之巔孤獨與寒霜的折磨了。
魯迅先生的一生,轟轟烈烈,他敢愛,敢恨,敢說,敢罵,卻終究不被世人理解。
正如馬爾克斯所說:“越文明,越孤獨。”無疑,魯迅先生是文明的,他一生都在為新文學革命而抗爭,力求將新文學形式推廣大眾,力求救中國。正因如此,他是孤獨的,不被理解、遭到對手的嘲諷與政敵的挖苦。今天我們將其奉之為神,于是,魯迅走上神壇。可神壇的那份孤獨與寂寞又豈是常人可以理解的?偉人之所以偉大,在于他能承受凡人所不能承受。
《侏儒的話》中曾說道,對活著的天才不加理解,對死亡的天才加以追念,這是人類的一貫作風。諸如梵高等等,生前他的畫無人賞識,艱難度日,最后落得個自殺的下場,而死后,他的畫開始走進人類視線,開始逐漸顯現出他的價值。如此地可悲,如此地可笑。
偉人是人類的財富,他們或用自己的才識、作品或用自己的感情想法改變著世界,指引著人類不斷向前進,但往往曲高和寡。他們的才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理解應加以贊美,絕大部分人并不認同或者說并不理解。因為所占的高處不同,正如山頂的人看山腳的人,就像看螻蟻,山腳的人看山頂的人,就像在看蒼蠅,同樣渺小,一樣不解。于是,就出現了許多偉人與天才或自殺或抑郁的悲劇。
海子曾說過:“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但,真的無關嗎?
高山之巔遍布荊棘,要想登峰造極,需越過荊棘,爬上山巔,但孤獨與寂寞無人會理解。這樣的孤獨,這樣的艱難,這樣的寂寞,這樣的無奈,你只能自己獨咽,你只能在無人時舔舐自己的傷口,只能在無人時宣泄自己的感情,只能在無人時流下自己的淚水,天才不是常人,偉人不是凡人。
是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登山巔,必受其寒。
上一篇:田唯佳《高山之巔》原創高中作文
下一篇:李茹新《高山之巔》原創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