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言行一致不單單是道德品質的問題,更是一個人行動力的體現。
比如,當我們提出一條意見,或是想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時,我們一定會集思廣益,多次斟酌,拿出最佳方案,這是很正常的事,也是一個很穩妥的做法。但是,如果這些思考太多,耽誤了整個事情,或者光想而不去行動,最后會變成什么樣呢?
據說有一大片土地,過去萬木叢生,處處生機盎然……可是,因為人們漸漸遠離家園,此處最終成為荒園。有天,幾個思鄉之人看見了,他們一致決定要好好把這片土地好好改造一番。
初次出現的方案,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往往是一個人思考的結果,不具有客觀性,常常是片面的。若是直接執行,反倒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走向預期的反向。
最后,這幾個人都發表一些自己的意見,完善改造的想法,比如確定什么地方怎么改,然后行動。
常言道: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一個計劃在吸收了一些合理的建議,慢慢走向了全面、理智的道路,計劃的可行性在逐漸提高。當達到一定程度后執行它,必然比不討論直接執行要好得多。
這幾人為了有更好的改造方案舉例論證,有理有據、有先例的觀點更易被接受,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計劃比之前的方案更加完美可行。
但是,這幾人沒完沒了地想要有更好的方案,一次次推翻否決之前的方案,甚至忘掉了原來改造的目的,把全部精力用在更完美可行的計劃中,一年,五年……十年過去了,那塊荒地依舊還是最初的樣子。
當討論導致了本末倒置,那就沒有再進行下去的必要了。參與討論的人已經忘了他原來是要做什么的了,再進行討論已毫無意義了。
所以,針對一個計劃,提建議可以,辯論更可以,卻不可忽略行動。光想不做難道不像是在思想是構建高樓大廈嗎?
一個沒有行動力的構想導致的就是構想者迷失于自我的感覺中,忘了初心,忘了事物的本質。而開展一個沒有目標的討論,無形中浪費了時間、精力,也挫傷了執行者的積極性。某種意義上,討論就如同藥物,適量是治病的關鍵,過量是上癮的危機。
這便使我們聯想到了辯論賽中主持人的作用。主持人提出辯論主題,讓正反兩方辯論,又在合適的時候、雙方可能就要發生一些沖突的時候結束辯論,發表一個結合雙方觀點的結論。可能很多人像曾經的我一樣對此有怨言,認為這樣一個人是把辯論的精彩部分扼殺在了搖籃。但是現在看來,他不是制止了辯論像“沒目標的討論”發展嗎?這樣看,這個人物是至關重要的。
所以我們鼓勵討論,但也不歡迎目標不明確的討論,明確目標后要立刻行動。也希望我們不論做什么事,都不要忘記本來的目的。
上一篇:賈雅筌《莫到孝時方恨晚》高中作文
下一篇:梁爽《說和做》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