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心中的那些“和”
世上原本有四大文明古國,但伴隨時間的打磨,如今只有中國完整的保存下來。這不是因為中國的國力強盛,而是源自中華民族內心不斷延續的“和”。
“和”產生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思想家就提出了“萬事和為貴”的觀點,這主要是受當時的政治形勢的影響。周王朝的覆滅以及各諸侯國的紛爭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的“和”便由此產生。然而,“和”被當時君王的私利所蒙蔽。蘇洵在《六國論》中就指出若六國合力抗秦,則結果未可定也。
有人將“和”坦誠相待,有人卻利用“和”借刀殺人,而后者只會自食其果。
正如秦國不斷與他國結盟,表面與他國君王交情甚好,實則只是想借他國之便利來完成自己的野心。一統天下的秦國忘恩負義,對六國子民加以強暴,其結果便是一夫發難而天下反。由此觀之,真正的和是建立在雙方平等相待的基礎上,也只有坦誠相待,才能贏得對方信任,實現互利共贏。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另一原因便是和而不同。
與盲目跟從不同,中華民族即使是遇到困境時也不曾照搬他國先例,即使與他國交好也不曾強迫其國與自己相同。民族間的交往更多的是學習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他國之長補本國之短。具體來說便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其中既有對他國文化的認同,也不失本國的文化自信。唯有這樣,才能在不斷的改革創新中不迷失自己的方向。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100年前的中華民族在閉關鎖國的影響下遠遠落后西方列強,可謂岌岌可危。可喜的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有志之士清清楚地認識到蘇聯的共產主義對我國實際情況的優越性,以和而不同的態度向蘇聯學習,社會主義的火種給迷途中的中華民族帶來了新的希望。
還記得劉歡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唱的那首歌《我和你》。我和你,在北京,同是一家人。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流露出中華民族心中的“和”。當時的我還很不解,地球上如此多的人怎么可能成為一家?但這或許便是“和”的力量。不同地域,不同膚色,不同人種,即使相隔千里,我們也同在地球村這個大家園中,也會遇到世界性難題,也需要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和”便是以上的核心。
轉看今日世界格局,單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舊存在。由美國單方面向中國挑起的貿易戰勢必會給兩國人民帶來重大損失。和則兩利,斗則兩傷。中華民族會永遠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未來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無論遇到何種困難,請不要我們心中的“和”,那個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和”。
上一篇:王雅蘭《且看“和”的綿延流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史俊豪《中國式成長》應用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