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四海,禮待八方
比起秦漢,聞之皆金戈鐵馬之聲、視之有巍峨肅殺之氣;唐宋氣象顯然更為親和包容,四方來朝之國,未必須以武力征服,僅僅是聽聞中土之恢宏氣象,便甘愿與之修睦交好,故而能有盛世之氣。
“和”的理念在中國歷史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一方面,它推動構建了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為生產生活的有序進行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它為中國發展營造了和平的外部環境,使中國得以在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中更快進步發展。不論是在家庭層面,社會層面還是國家層面,“和”的理念都被當作處理彼此關系的核心要義。
在家庭生活中,“和”即親親、敬長、包容、溝通。這八個字,奠定了積善之家的基礎,“三字經”、“弟子規”的通行被證明世人所推崇和接納的程度;在社會層面,它是彼此之間交往的約定法則,魯迅先生的“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則生動地詮釋了這個理念;而在國家層面,求大同、存小異是中華文明傳播世界的根本基礎。中國有句古話“以和為貴”,其實也是治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從古至今,“和”的理念始終被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人們所接納并推崇。
在五千年的發展史中,中華民族始終秉持“和”的理念,對內,雖然飽經歷史的磨難,但文明之火從未熄滅;對外,則妥善處理著復雜多變的國際關系,大國形象日益顯著。但在當下的國際關系中,“和”的理念也面臨著截然不同聲音的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固執于“叢林法則”的運用,只片面強調弱肉強食的強者生存理念,強推所謂的“普世價值”,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把欺負和欺騙當成慣用手段,稍不順從便揮舞制裁的大棒,甚至于封殺某個國家的元首、顛覆某個國家的政府,這與中國“和”的理念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然而從長遠來看,西方國家這種利益至上的狹隘觀念必然使自己的發展之路越走越窄,而我們則能憑借友好開放共同發展的理念贏得更多的朋友。
習總書記曾經在談到不同文明之間交流時提及“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觀點,贏得了各國的一致認同。中國文化中有詩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更是演繹了“和”的精美妙義。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形成,正是海納百川,求同存異的結果,“和”的理念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也為中華文明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中國“和”的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民族所接受和傳播,歷史也終將證明中華文明具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和通四海,禮待八方”也將是世界的必然選擇。
上一篇:白書蒙《和貴》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潘澤豪《堅信》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