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其中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最具特色的也是影響最大的,就要數(shù)“和”了。
在中國人心里,“和”能有許多解釋,可以是“和平”“和睦”,也可以是“和善”。在兒孫滿堂長輩眼中,它是“家和萬事興”的幸福,在古代的智者眼中,它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最終境界。它對現(xiàn)代國人的觀念與文化的發(fā)揚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正是有了這樣的文化影響,才有了如今集大成者的中華文明。
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東方大國,我國向來不主動挑起戰(zhàn)爭,只做好國土安全的正當防衛(wèi),就算是在收復香港、澳門時,也是采用和平談判的方式,周總理作為外交官,以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精神”在國際上享有極大的聲譽,這正是受“和”文化的影響,讓中華文明沒有像西方文明那樣具有侵略性和攻擊性。它就如同一個溫暖的懷抱,友善的靠近,就能感受到那股溫暖幸福的光芒。區(qū)區(qū)一個“和”,便概括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國際面貌和行政風格。
和外國的家族組成相比,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對“家”的概念具有深厚的感情,認為“家和”才可“萬事興”。家庭和睦,是重中之重。對國人而言,會牽掛的,叫親人;會思念的,叫家鄉(xiāng)。家,是一個人心靈的寄托、是心靈的港灣、是一個人的的精神支柱。今年電影春節(jié)檔,一部“帶上地球去‘流浪’”的國產(chǎn)科幻電影贏得了非同凡響的好口碑,與國外的末日大片相比較,最大的亮點,就是其中潛移默化的貫徹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其一是全人類和平共處,一致對抗災難,而最重要的,還是中國人對家的獨特感情。“帶上地球一起流浪,wow,這很中國”,好萊塢導演這樣評價道。“家”是載體,“和”是核心,“家和”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古代治國,往往有這樣一個說法,“天時、地利、人和”。講的是在時節(jié)、氣候、地理位置上要正好相適,在內部人與人之間要和睦融洽,這才是最高境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佳話,吳國作為當時的大國,實力本遠超越國,但越王勾踐在遭受吳王的侮辱后,回到越國的他臥薪嘗膽,勤于朝政,百姓和樂,生活安定,恰恰成了“人和”之勢,而王沉迷酒樂,不理國事,百姓生活沒有保障,矛盾激化,縱他有“天時、地利”,也終敵不過小小越國啊。
無論今后的文化怎樣傳承,中華兒女已經(jīng)將“和”發(fā)揚到了極致,在每個人的意識里,“和”占據(jù)了太多太多。每個人都希望國家可以安定和平,街坊鄰居能融洽和睦,自己也能恰逢“天時、地利、人和”之勢,一步高升。而這么多的愿望,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和”啊
上一篇:鄭夢迪《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姜琳楠《和》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