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次站起來
1955年,張海迪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的時候,張海迪患了病,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到成年。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于是,更加珍惜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顆流星。她在日記中寫道:“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我像一顆流星,我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
1970年,張海迪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在那里,她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扎針,體會針感。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的時間里,張海迪為群眾義務治病達一萬多人次。
后來,張海迪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工作可做。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尋找力量,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道路,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
這以后,張海迪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她寫日記、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樂曲。后來她成為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一經問世,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人生信念。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可張海迪不懂英文,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她的心里很不安。從此,她便決心學好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那以后,她的墻上、桌上、燈罩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她還給自己定下了每天晚上不記住10個單詞就不睡覺的規定。
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七八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譯稿交給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認真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名人箴言
只有那不懼艱險在風浪中英勇搏擊的人,才能領悟大海的奧妙。
——朗費羅
上一篇:笛卡爾刨根問底
下一篇:脫離黑暗的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