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詠[湖南]·岳麓山·古麓山寺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唐)杜甫
玉泉之南麓山殊①,道林林壑爭盤紆②。
寺門高開洞庭野, 殿腳插入赤沙湖③。
五月寒風冷拂骨, 六時天樂朝香爐④。
地靈步步雪山草⑤,僧寶人人滄海珠⑥。
塔級宮墻壯麗敵, 香廚松道清涼俱⑦。
蓮池交響共命鳥⑧,金榜雙回三足烏⑨。
方丈涉海費時節⑩,玄圃尋河知有無(11)。
暮年且喜經行近(12),春日兼蒙暄暖扶(13)。
飄然斑白身奚適(14)?傍此煙霞茅可誅(15)。
桃源人家易制度(16),橘洲田土仍膏腴(17)。
潭府邑中甚淳古⒅,太守庭內不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跡⒆,今幸樂國養微軀。
依止老宿亦未晚, 富貴功名焉足圖!
久為謝客尋幽慣⒇,細學周颙免興孤(21)。
一重一掩吾肺腑(22),山鳥山花吾友于(23)。
宋公放逐曾題壁(24),物色分留與老夫(25)。
【題解】
道林寺原在岳麓書院之左,未知始建于何年,明毀,清順治十五年(1658)重建于岳麓峰之北,又廢。岳麓山又有岳麓寺,即麓山寺,始建于晉泰始四年(268),是長沙最早的佛寺。原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為麓山寺,唐開元十八年(730),李邕為麓山寺寫了著名的《麓山寺碑》,明萬歷時更名萬壽寺,現名古麓山寺,山門對聯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其在岳麓山半山亭之上,與愛晚亭有石級相連。原來規模宏大,其主體建筑毀于抗日戰爭,現存藏經樓。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此詩作于大歷四年(769)初到潭州(今長沙)時。前半描寫了麓山、道林二寺之勝,后半部分表達了詩人希望終老其中的愿望。由詩中可知當年麓山、道林二寺之盛。
【作者】
杜甫,唐代詩人,生平見前山東《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
【注釋】
①此句言玉泉寺之南數岳麓山的寺廟最為壯觀。玉泉寺在當陽西45公里玉泉山東麓,隋開皇十二年(592)智者禪師所創,當時與棲霞、靈巖、天臺并稱天下叢林“四絕”,唐貞觀時又擴建,被稱為“荊楚叢林之冠冕”。②盤紆:紆回曲折。③“寺門”兩句說,麓山寺高踞山上,視野寬廣;道林寺在山腳,與平原相連。赤沙湖:在華容縣南,洞庭湖西,夏秋水漲,即與洞庭湖相通,涸時則見沙,見《丹陽風土記》。④六時天樂:指寺里鐘磬之樂不息。《阿彌陀經》: “極樂國土常作天樂,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⑤雪山草:雪山上香草,借指岳麓山上草密花香。《楞嚴經》: “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其糞微細。可和合旃檀。”⑥僧寶:佛家以佛、法、僧為三寶,此指僧徒。滄海珠:喻寺內僧人個個秉性圓明而無瑕。⑦香廚:《維摩經》:“上方有國,佛號香積如來,以一缽盛香飯,恒飽眾生。”僧人因稱指寺院廚房為香廚或香積廚。⑧《阿彌陀經》: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池中蓮花大如車輪。又有伽陵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⑨此句謂寺院金色的匾額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與太陽的光芒互相照射。三足烏: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烏,因以之為太陽的代稱。⑩方丈: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⑩玄圃:傳說中的昆侖仙山。 《漢書·張騫傳贊》說,傳說黃河出于昆侖,張騫窮河源而不見昆侖,故此云“知有無”。(12)暮年:老年。作此詩時杜甫已58歲。(13)蒙:承受。暄暖:天氣和暖。(14)斑白:指自己的頭發。奚適:向何處去。(15)茅可誅:可以誅鋤茅草,建房定居。(16)此句言長沙百姓像桃花源里的人一樣好管理。易制度,容易管理。(17)橘洲:岳麓山下湘江中的橘子洲。膏腴:土地肥沃。(18)“潭府”兩句說長沙有古代質樸淳厚的民風,太守的官衙內也沒有大呼小叫的審案之聲。潭府,潭州府,今長沙,當時是潭州府治,領長沙等5縣。太守:府郡長官。(19)晦跡:隱居,不顯露自己的行蹤。(20)謝客: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小名客兒,人稱謝客。謝靈運好山水游覽,見《宋書》本傳。(21)周颙:南朝齊人。《南史》本傳謂其“音詞辨麗,性好佛理”,隱居鐘山,“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雖有妻子,獨處山舍”。(22)一重一掩:形容山谷稠疊。(23)友于:兄弟。(24)宋公:指宋之問。唐睿宗時,宋之問以趨附張易之貶越州長史,旋流欽州(今廣西),經長沙,曾于岳麓寺壁上題詩。《岳麓志》收宋之問詩六首。(25)此句謂宋之問詩還沒有把岳麓山景色
上一篇:(明)李東陽《登岳陽樓望君山》詠湖南岳陽樓君山詩詞
下一篇:(明)李東陽《與錢太守諸公游岳麓寺席上作四首錄一》詠湖南岳麓山·古麓山寺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