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愁詩
我所思兮在桂林②,
欲往從之湘水深③,
側身南望涕霑襟④。
美人贈我金瑯玕⑤,
何以報之雙玉盤⑥。
路遠莫致倚惆悵⑦,
何爲懷憂心煩傷?
詩詞類別:即事感懷
來源:《粵西詩載》
①四愁詩:張衡不樂久處機密,陽嘉中,出爲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法度;又多豪右并兼之家。衡下車,治威嚴,內能察屬縣,姦猾行巧刼,皆密知名,下吏收捕,盡服擒。諸豪俠游客,悉遑懼逃出境,郡中大治,爭訟息,獄無繫囚。時天下漸弊,郁郁不得志,爲四愁詩。這裹所撰的是“四愁詩”中第二首。 四愁:即遙、衷、耿、慕。(見《竹林詩話》)。
②兮:韻文中的語助詞。
③湘水:即湘江,源出廣西靈川縣海陽山西麓,經衡陽,湘潭、長沙等到湘陽縣浩河口入洞庭湖。
④側身:憂不自安。 涕沾襟:痛苦流淚,把衣服的前幅都染濕了。
⑤美人:舊詩中多以指自己所懷念的人。 瑯玕:(lànggān郎甘):《爾雅·釋地》謂石而似珠者。金瑯玕,即名貴的玉石。
⑥玉盤:玉琢成的盤。
⑦致:送達。 倚,因而。 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
張衡
張衡(公元七八——一三九),字平子,漢代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人。少善屬文,通五經,貫六藝。時天下承平日久,五侯以下,莫不踰侈。衡乃擬班固《兩都賦》作《二京賦》,以爲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又善機巧,精于天文歷算。安帝時,拜爲郎中,再遷太史令。作渾天儀,著《靈憲》,復造候風地動儀。永和初,出爲河間相,視事三年,即乞歸。后徵拜尚書,即卒于家。衡爲科學家兼文學家,故反對當時盛行的圖讖之說。著《周官訓詁》,補《東觀漢記》。所作賦還有《西都賦》、《東都賦》、《南都賦》、《周天大象賦》、《恩玄賦》、《冢賦》、《髑髏賦》等,其《四愁詩》意緒纏綿,感慨情深,文辭亦婉麗。在中國文學史上,通篇都是七言而又首尾完整之詩作,當以此詩爲最早。
朝代:漢代
籍貫:河南南陽
上一篇:陳政《哀平南爲司訓郭君妻》即事感懷詩詞賞析
下一篇:謝君惠《塔山寺》寫景抒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