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解
【題解】
本篇通過孔子與魯哀公的對話,詳細敘述了儒者應具有的道德品行。
【原文】
孔子在衛,冉有言于季孫曰:“國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衛,衛將用之。已有才而以資鄰國,難以言智也,請以重幣延之。”季孫以告哀公[1],哀公從之。
孔子既至舍,哀公館焉。公自阼階[2],孔子賓階,升堂立侍。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3]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以鄉俗,丘未知其為儒服也。”
公曰:“敢問儒行。”孔子曰:“略言之,則不能終其物;悉數之,則留更仆,未可以對。”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處齊難,其起坐恭敬,言必誠信,行必中正。道途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預有如此者。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而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4]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后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情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貨財不貪,而淹之以樂好而不淫,劫之以眾而不懼,阻之以兵而不懾。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其勇,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其居處不過,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5]。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守有如此者。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室,篳門圭竇,蓬戶甕牖[6],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諂。其為任有如此者。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筣,今世行之,后世以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援,下所不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猶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禮必以和,優游以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力積事,不求厚祿;推賢達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儒有澡身浴德,陳言而伏,言而正之,上不知也,默而翹之,又不為急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尚寬,砥礪廉隅[7]。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雖以分國,視如錙銖,弗肯臣仕。其規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并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別則聞流言不信。義同則進,不同則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舞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儒有不隕獲于貧賤,不充詘[8]于富貴,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疾。”
【注釋】
[1]哀公:名蔣,定公子,春秋時魯國國君。
[2]阼階:殿廷東階。古代以阼為主人之位。
[3]逢掖:指寬大的衣袖,古代儒者所穿。
[4]畜:容留。
[5]干櫓:古代用以防身的武器,小盾為干,大盾為櫓。
[6]蓬戶甕牖:用蓬草編門,用破甕之口做窗戶。形容家境貧寒。
[7]廉隅:器物的棱角,此處比喻人的品行端正,有節操。
[8]充詘:因自滿而失去節制。
上一篇:《修心之養》古代勵志家訓
下一篇:兄弟之間不睦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