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同義詞與近義詞
〈形〉見“朦朧曚昽矇眬(蒙眬)”。不明亮;不清楚,模糊:熟練的紡手,趁著一豆燈光或者~的月光,也能搖車,抽線,上線,一切做的優(yōu)游自如。(吳伯簫《記一輛紡車》)|接著,岸上的樹影~了,薄霧又在江面上升騰著。(林青《大豆搖鈴的時節(jié)》)|她疲憊的~的意識已經(jīng)分辨不清,只是下意識地從那個人的臂彎里掙脫出來,無力地倒在沙灘上。(楊沫《青春之歌》)|白帝城披上一層~的暮靄,瞿塘峽口,早就是一片模糊。(袁鷹《燮州秋興》)|“水…水…”他~的不甚清醒的神志又告訴他渴,渴得真難過。(楊沫《青春之歌》)
〖模糊〗 móhu〈形〉也作“模胡”。不分明,不清楚:植物全都蒼然,籠上一層輕煙,形象就~起來。(葉圣陶《倪煥之》)|圓拱橋沐浴著月光像是披了一條紗,有點~,橋畔的幾盞電燈在朦朧中發(fā)亮。(巴金《家》)|但《譯文》中插圖的~,是書店和印局應(yīng)負(fù)責(zé)任的。(魯迅《書信集·致黎烈文》)|夜,使一切變得迷蒙,~,空幻而又神秘。(成平《干杯,女兵們!》)|他又從頭讀了一遍,盆里的水逐漸浸透信紙,字跡慢慢地~起來,~起來,終于什么也沒有了。(唐弢《同志的信任》)|可是中間有一個沉著的聲調(diào)卻一點不~,是這么一句:“云卿,你只要多追幾擔(dān)租米出來,不就行了么?”(茅盾《子夜》)
[辨析]“朦朧”的引申義是指不明朗,不清晰,用來比喻事物的輪廓、事件的經(jīng)過、人的意識、情感、記憶、思維以及抽象的境界、概念等。如:這些消息構(gòu)成個朦朧的佳境(葉圣陶《倪煥之》)。“模糊”強(qiáng)調(diào)的是分辨不清,語義比“朦朧”重。如:“記憶朦朧”是強(qiáng)調(diào)多少還有些印象,而“記憶模糊”則是不記得什么了。有些詞語既可以用“模糊”也可以用“朦朧”,但意思上不盡相同。如意識、感覺、觀念、色彩、光線、印象等。還有些詞語二者不能通用。如:血肉模糊(√)|血肉朦朧(×)。暮色朦朧(√)|暮色模糊(×)。“朦朧”本義指不明亮的月光。見“朦朧曚昽矇眬(蒙眬)”,“模糊”無此義。“模糊”可以AABB式重疊為“模模糊糊”。如:雖然昏迷,到底還有那么一點模模糊糊的希望。(老舍《麻雀》)
上一篇:《朝 往 向》同義詞與近義詞
下一篇:《機(jī)密 秘密》同義詞與近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