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童話《[蘇聯] 瓦·梅德韋杰夫·換嗓子》鑒賞
[蘇聯] 瓦·梅德韋杰夫
換嗓子是小麻雀的主意。它把小老鼠和小蚊子也拽入了這場游戲。這個小麻雀呀,嫉妒心太強了,一天到晚就知道嫉妒這個,嫉妒那個,尤其是那條熟悉的小狗。小麻雀一聽見汪汪的叫聲,心里可癢癢了,因為它自己沒有這個本事,它只會唧唧喳喳地叫個不停。
“只有咱們三個聲音這么小,”小麻雀對小老鼠和小蚊子說,“聲音這么低……我不知道你們怎么想,我一聽見自己的聲音就惡心。而小狗、小熊、小貓的聲音棒極了,又響,又尖,又有力……難道你們不羨慕嗎?”
“我倒是很羨慕的,”小蚊子尖聲尖氣地說道,“不過,它們干嗎要和我們交換嗓子呢?它們總不會羨慕我們吧!”
“那當然啰,不過,我已經說服它們了。它們都同意,說馬上就換。”
“假如我有熊的嗓子,該多好啊!”小蚊子自言自語地說,它也突然感到自己的聲音太弱了,不禁暗自傷心。“我要使勁嚷嚷,讓整個林子都聽見……讓大伙兒都聽見!嗚—啊—嗚—啊—嗚—啊!……多帶勁!”
于是小蚊子叫了起來,仿佛真想讓整個樹林聽到它的聲音,無奈是白費力氣,只出了一個音: “吱—吱—吱—吱—吱”。小蚊子貼在小老鼠的耳朵上叫了半天,聲音小極了,只有老鼠才能勉強聽見。小老鼠甩開了小蚊子,用爪子在耳朵邊上搔了搔。它不相信小麻雀真跟小狗熊談妥了。不過,它這時也想換換嗓子,因為老鼠一般是沒有什么嗓子的,它們只會“比—比—比”地叫,甚至說不上這是什么聲音。
總而言之,正當我們的朋友連想帶猜,半信半疑的時候,河岸上出現了小狗、小熊和小貓的身影。它們當然是吵吵嚷嚷地走了過來: 小熊嗥嗥,小狗汪汪,小貓咪咪!
來得正巧啊!它們互相打了個招呼,便說干就干。好嫉妒的小麻雀要了小狗的嗓子,小蚊子和小熊、小老鼠和小貓也彼此換了聲音。
這時天色已晚,該回家了。它們顧不上在對方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新嗓子,就散開了。小老鼠、小熊、小貓和小狗各自跑回了家,而小蚊子和小麻雀呢,嗖地一聲飛走了。
最先到家的是小老鼠,它住得最近。它的家在地下。小老鼠輕輕地抓了抓洞口,便聽見了媽媽的說話聲。
“誰啊?是小老鼠嗎?”
老鼠都膽小,所以不會馬上開門的。
“喵嗚!喵嗚!”小老鼠大聲答道,“我是你們的兒子小老鼠啊。”它尋思著爸爸和媽媽聽了準會高興的。
不料,洞里頓時一片寂靜。
小老鼠搔了搔洞口,又提高了嗓門:
“喵—嗚,勃利—利亞茨!”這是貓的語言,意思是:“開門,是我!”
而老鼠爸爸和媽媽聽見自己的敵人找上門來了,二話沒說,便從后門溜之大吉,逃到林子里去投奔遠方親戚了。
它倆一邊跑,一邊想:“這貓太橫行霸道了,竟不讓我們在家過清靜的日子!”
小老鼠咪咪直叫,它喊膩了,繞到后門,見門敞開著,而家里靜悄悄的,哪有爸爸媽媽的影子啊。“怎么回事?”小老鼠感到納悶,它喵嗚一聲,躺下睡覺了。氣鼓鼓的,因為未能在父母面前亮亮自己的新嗓子。
小貓的遭遇更有意思了。
它跑到家門口,按了門鈴,兩聲長三聲短。
“是淘氣鬼瓦西卡嗎?干嗎這么晚才回家?”貓媽媽生氣地問。
“我這就叫它們大吃一驚,”小貓想道,便用老鼠的聲音叫了幾下“比—比—比—比”,意思是:“媽媽,我回來了!”
“究竟是怎么回事?”貓媽媽感到莫名其妙,“老鼠來串門,這可是送到嘴邊的美餐啊,我們就不必為晚飯費心了……”
這時,貓爸爸聽見老鼠吱吱叫,從里屋走了出來,左鄰右舍也都聞聲而動,心想,也許還能沾點光,蹭上一頓。
貓媽媽、貓爸爸以及它們的鄰居們一動不動,在地上磨磨爪子,貪婪地舔舔嘴唇。
貓媽媽輕輕地摘下門上的掛鉤,沒出一點兒聲響,這是貓的一個絕招。它打開門,突然朝自己的瓦西卡猛撲過去,貓爸爸和所有的鄰居緊隨在后。它們又撕又咬,把瓦西卡身上的毛扯得七零八落。等它們看清進攻的目標是瓦西卡時,都愣住了。
“開什么玩笑?”老貓叫了一聲,“你不害臊嗎?”
而小貓瓦西卡沒吭聲,自己也臊得無地自容,再也不敢用老鼠的嗓音說話,要不然,它們又要撲上來痛揍一頓。它默默地鉆到屋里的沙發下面,一直不說話,過了一會兒,才把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講了一遍。貓爸爸和貓媽媽一聽說瓦西卡和小耗子換了聲音,就把它趕出家門,叫它今后再也不敢換掉自己的嗓子。
“真丟—臉啊!”貓媽媽朝著它的背影說,“你換不回自己的聲音,就甭想回家!”
可憐的小貓來到街上,夜色茫茫,周圍一片黑暗。小貓不知道到哪兒去找小老鼠要回自己的嗓子,老鼠是從來不把自己的住址告訴貓的……
而這場風波的罪魁禍首,那個好嫉妒的小麻雀的經歷最可笑了。它和小狗換了聲音以后,立刻飛回家了。它得意洋洋,滿心歡喜,一邊飛,一邊汪汪亂叫,甚至是使出了渾身的力氣。蚊子跟在后面,與小麻雀有一段距離。小蚊子也是笑瞇瞇、喜滋滋的,它用盡力氣,發出了一聲聲熊的吼叫。鳥兒從窩里伸出了頭,望著黑壓壓的天空,吃驚地想道:“莫非狗和熊學會了飛?!真是亂彈琴!”小麻雀飛呀,飛呀,飛到了家。爸爸媽媽正在招待客人。來客可不少,當然都是麻雀。
小麻雀想說“晚上好”,結果呢,連叫三聲“汪—汪—汪”。麻雀雖然不是貓,不過,也很怕狗,更何況是一只會飛的狗。麻雀們嚇得呼地一下子飛走了。小麻雀只好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不停地問:“你們見過我的爸爸和媽媽沒有?”它找啊,找啊,找了很長時間。
小蚊子的情況更糟了。它一聲熊叫,把自己的家震塌了。父母暈了過去,據說,至今還沒清醒過來。
小熊呢,被爸爸媽媽狠狠地揍了一頓。它回家時,爸爸和媽媽已經進入了夢鄉。小熊在媽媽身邊躺下,頓時感到暖烘烘的。它用蚊子的聲音說:“親愛的媽媽,晚安!”而熊媽媽最恨蚊子,蚊子還能鉆到鼻子里去叮咬,所以它一揚手,掄起拳頭,正打在小熊的額頭上。小熊疼得叫了起來,可是它不能像熊那樣咆哮,只會發出蚊子叫的嗡嗡聲。小熊想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一遍。這時,熊爸爸也不由分說在它的后腦勺上扇了一巴掌。小熊只好到街上過夜了……總而言之,它們六個都嘗到了苦頭……
它們總算熬過了這一夜,早上又來到了河邊的老地方,趕緊換回了自己的嗓子。肇事者小麻雀說:
“我以后再也不嫉妒了!”
小麻雀說得對。應該用自己的嗓子說話,不管這聲音好聽不好聽。一旦你開始嫉妒別人或者見了人家的東西眼紅,你想起這個故事,就不會這么做了。
(黃婭勤譯)
這篇童話在情節構思上采用典型的“一次錯位,反復渲染”的寫法,通篇緊緊圍繞著幾個動物鮮明的生活習性展開,在六個小動物一出“換嗓子”的鬧劇中,很好地體現了優秀童話中物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
鬧劇起源于小麻雀的“嫉妒心”。小麻雀有個不好的習慣,它總愛妒忌別的小動物。這次,它嫉妒上了熟悉的小狗,就因為小狗會響亮地“汪汪”叫,而自己則只能唧唧喳喳。于是,它就動了“換嗓子”的心思。可是,小麻雀天生膽小怕事,做事情總喜歡成群結隊,它可不愿意獨自承擔風險。于是,它把小老鼠和小蚊子也拽入了這場游戲。
“只有咱們三個聲音這么小……”小麻雀的游說工作開始了。不得不承認,小麻雀慫恿、教唆別人的本領還是不小的。在此之前,它已攪動如簧巧舌說服了小熊、小狗、小貓,這回也只用幾句話就贏得小老鼠和小蚊子的共鳴,使它們立即同意加入這場荒唐的游戲。從這個意義上說,小麻雀的確是做宣傳鼓動工作的好手。只可惜,嫉妒心讓它的才華用錯了地方。
游戲很快就進入高潮。六個小動物都如愿換來了自己羨慕已久的“金嗓子”。它們都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可是,等待它們的又將是什么呢?
讓它們始料不及的是,它們所渴望的驚喜場面并沒有出現。相反,等待它們的卻是讓人啼笑皆非的遭遇。小老鼠的躊躇滿志只維持了很短的時間就煙消云散,因為它在“喵嗚!喵嗚!”兩聲后,轉瞬間成了被父母遺棄的孤兒;而換了老鼠嗓子的小貓則不折不扣做了一回冤大頭,莫名其妙挨了一頓撕咬不說,還幾乎陷入了無家可歸的境地。小蚊子的經歷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悲劇性,它的一聲熊叫,竟然讓全家遭受滅頂之災。房子震塌了不說,還把老爸老媽也搭了進去……就連這場鬧劇的主謀和罪魁禍首小麻雀的下場也好不到哪里去。和小老鼠一樣,它苦心孤詣換來的金嗓子把自己的父母都嚇跑了。總而言之,正如故事中所說,“它們六個都嘗到了苦頭……”
好在六個小家伙都還算得上是能“識時務”的“俊杰”,它們的悔恨和糾錯來得也很及時。隨著肇事者小麻雀的自我檢討,這出鬧劇總算收場了。
換嗓子鬧劇留給小朋友們一些有益的思索。思索之一是: 小麻雀和小老鼠、小蚊子為什么會犯這樣愚蠢的常識性的錯誤?答案是,嫉妒心和虛榮心在作怪。正是嫉妒心和虛榮心讓它們異想天開。
思索之二是: 為什么小貓、小狗、小熊會聽從小麻雀的勸誘,同意加入這場鬧劇呢?答案是,它們缺乏基本的判斷力,容易聽信別人的鼓噪。
應該說,無論哪一種情況,其內在根源都是由于缺乏自信。因為缺乏自信,才會嫉妒別人,才會“這山望著那山高”,對自己總是不滿意;因為缺乏自信,才會“捧著金碗討飯吃”,最終迷失自我,喪失判斷力,為別人的搖唇鼓舌、閑言碎語所左右。豈不知,這樣做恰恰違背了自然規律,因為任何事物的屬性特征均遵循各自內在的合理性法則,并無優劣之分。
正如故事末尾,作者所告誡我們的,“應該用自己的嗓子說話,不管這聲音好聽不好聽”。
(李學斌)
上一篇:外國童話《[法國]皮埃爾·格里帕里·鞋子的故事》鑒賞
下一篇:外國童話《[奧地利]伊杰博·巴赫曼·小老虎瑞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