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話《冰 波·梨子提琴》鑒賞
冰波
小松鼠住在松樹上。有一天,小松鼠從樹上爬下來,到地上來玩。他在地上走來走去,看見一個大梨子。
大梨子顏色黃黃的,一頭大一頭小。可是小松鼠不認識它。
“咦?這是什么東西呀?真好玩。”
小松鼠費了好大的勁,把梨子背回家去。他找來一把刀,把梨子對半切開,一股香味飄散開來。
“呣,好香啊,好香啊。”
小松鼠吃掉半個梨子。那剩下的半個,他舍不得吃了。
小松鼠捧著那半個梨子左看右看,突然想到一個好主意。
“我拿它做一把小提琴吧!”
小松鼠真的把半個梨子做成了一把小提琴,又拿小樹枝和自己的胡子,做成了一把琴弓。
小松鼠坐在樹枝上,拉起小提琴來。拉出來的琴聲好聽極了,還帶著一股淡淡的香味,傳出很遠很遠去。
這樣好聽的音樂,森林里從來沒有過。
這時候,在森林里的一個地方,有一只狐貍在追一只野雞,小野雞一面哭,一面拼命地跑。“我一定要把你捉住!”狐貍可兇啦。
狐貍跑得快,小野雞跑得慢,狐貍很快就要追上小野雞了。“救命呀,救命呀!”小雞嚇得尖聲亂叫。
突然,好聽的音樂傳進了狐貍的耳朵。呀,真好聽呀!狐貍對小野雞喊起來:
“喂,你別跑啦,我不捉你了,我要去聽音樂。”
這時候,在森林里的另一個地方,有一只獅子在追一只小兔子。小兔子一面哭,一面拼命地跑。
“我一定要把你捉住!”獅子可兇啦。
獅子腳步大,小兔子腳步小,獅子很快就要追上小兔子了。“救命呀,救命呀!”小兔子嚇得尖聲亂叫。
突然,好聽的音樂傳進了獅子的耳朵。呀,真好聽呀!獅子對小兔子喊起來:
“喂,你別跑啦,我不捉你了,我要去聽音樂。”
小松鼠還在松樹上拉小提琴。
森林里許多動物都來了,腳步輕輕的,在松樹下坐下來。
狐貍走來。他的身后,跟著那只小野雞。
獅子走來。他的身后,跟著那只小兔子。
小松鼠拉呀,拉呀,星星也來聽,月亮也來聽。
優美的音樂,好像果子蜜流到動物們的心里去了,大家都覺得心里甜蜜蜜的。
森林里,真安靜。狐貍讓小野雞躺在他的大尾巴上,這樣,小野雞聽音樂會覺得更舒服些。獅子讓小兔子躺在他的懷里,這樣,小兔子聽音樂會覺得更暖和些。
小松鼠拉著拉著,突然,從小提琴上掉下來一粒東西,落在地上不見了。
“咦,是什么東西掉下來呢?”
小松鼠說:“是我不小心,讓小提琴里的一個小音符掉出來了。”
第二天,這兒地上長出來一棵小綠芽。動物們圍著它,都說:“這準是發了芽的小音符。”
瞧它彎著腰,是見了陌生人怕難為情吧?
小松鼠拉小提琴給綠芽聽,聽到琴聲,小綠芽呼呼地直往上長,很快長成了一棵大樹,大樹上,結出很多很多的梨子。這些梨子,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滿滿地掛了一樹。
小松鼠說:“這些果子,都可以做提琴呢!”
小松鼠把梨子摘下來,送給動物們。最大的送給獅子,不大不小的送給狐貍和小兔子,小的送給小野雞,最小的送給了小甲蟲。這些梨子都做成了提琴,大的做成大提琴,小的做成小提琴。
動物們不再追來打去了,他們每天學拉提琴,到了有月亮的晚上,就都到松樹下來開音樂會。
一個情節單線發展的童話。語言淺顯而又躍動靈氣。故事的主人公是大森林里幾只動物。看似平常、恬靜,也無驚險,也無波瀾起伏,但這篇童話的藝術魅力卻如作品中的梨子提琴所拉出的芬芳琴聲,淡淡地、經久不息地彌漫開去,在廣袤的藝術時空揚起空濛的回響……
“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此藝術魅力,源自核心情節構思的出新、出奇和出眾。《梨子提琴》的核心情節就是“梨子提琴”。作品對它的橫空出世作了精心的布局。開篇便直奔核心人物,讓梨子提琴的主人——一只活潑的小松鼠登場亮相。小松鼠撿到一個大梨子,顏色黃黃的。小松鼠不識大梨子。他用刀對半切開,一半吃,又甜又香;另一半呢,他居然用它做成了一把小提琴!
梨子提琴就這樣誕生了!從理性的角度看,一只連梨也不識的小松鼠居然懂得什么小提琴,這不合情理;但童話注重的是感性,從感性的角度看,也許正因為小松鼠不知梨是何物,才有了將梨做成小提琴的荒誕設想。對于小讀者來說,閱讀童話憑依的更多的是感性。
就小松鼠將半個梨子做成一把小提琴(小松鼠拿小樹枝和自己的胡子做成琴弓)這個“作品”而言,你不能不佩服這只小松鼠(其實是作者)靈感的絕妙:半邊梨的形狀太像小提琴了!這種天然的形似為這個想象提供了合理的基礎。由這個奇佳的構想付諸行動所催生的提琴——天下獨一無二的梨子提琴,一旦問世,便帶來美妙的審美聯想——
梨子甜甜的,梨子提琴拉出的琴聲也是甜甜的啊!
梨子香香的,梨子提琴拉出的琴聲也是香香的啊!
梨子鵝黃鵝黃的,梨子提琴拉出的琴聲也是鵝黃鵝黃的啊!
梨子提琴及其所帶來的審美效果,就描寫手法來說,在中國詩文里并不少見,錢鐘書稱之為“通感”。他進一步解釋道:“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通感》)他還引用了一個著名的例子,即古希臘盲詩人荷馬的名句:“樹上的知了潑瀉下來百合花也似的聲音。”這篇童話里的梨子提琴的琴聲和“百合花也似的聲音”如出一轍,有異曲同工之妙。梨子是視覺形象,梨子變成提琴后拉出的琴聲是聽覺形象,兩兩結合,視覺和聽覺彼此打通了,視覺形象挪移成了聽覺形象。挪移成聽覺形象的梨子琴聲,又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梨子的嗅覺(香氣)、味覺(甜味)、視覺(黃顏色)感受。憑依梨子提琴這么一個極富創意的形象,人的五官感覺彼此溝通,像鮮花一樣怒放。整篇童話因之而詩意蓊郁,生機盎然。
小松鼠用梨子提琴拉出的琴聲讓大森林充滿了安寧與祥和:狐貍和野雞化敵為友,獅子與兔子和平共處。梨子琴聲流出的不僅僅是美妙的音樂,那芬芳的、帶甜味且彌漫鵝黃色的(色彩應是讀者的聯想,作品未提及)音樂,還流出了愛,濃濃的愛。
作者意猶未盡,又讓梨子提琴掉下一個小音符,小音符落地后在琴聲的滋潤下長成一棵大樹,樹上結滿了梨子,梨子讓森林里的動物們一顆一顆摘去,許多許多把梨子提琴誕生了……
(戴達)
上一篇:中國童話《白 冰·吃黑夜的大象》鑒賞
下一篇:中國童話《鄭春華·小雪花蕩秋千》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