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

“墻”是會(huì)意兼形聲字。甲骨文從嗇(表示收藏谷物),從爿(表示筑墻),會(huì)筑起外圍屏障收藏糧食之意,爿兼表聲。金文與甲骨文基本相同。小篆減省并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牆”。漢字簡(jiǎn)化后寫作“墻”。
《說文·嗇部》:“牆,垣蔽也。從嗇,爿聲?!保?,墻垣蔽障。從嗇,爿聲。)
“墻”的本義為用土木、磚石等筑起來的收藏食物的外圍屏障。如《詩經(jīng)·鄭風(fēng)·將仲子》:“將仲子兮,無逾我墻?!?/p>
引申泛指起遮蔽、支撐或隔開作用的屏障、垣壁。如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p>
上一篇:《城》字義,《城》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城》
下一篇:《失》字義,《失》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