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以計謀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作為太子謀士的魏徵,當晚幸好回家,暫緩一死。但能否保住性命,仍不可知。這時外面有人敲鑼,傳皇帝(李淵)的詔令,魏徵的仆人探聽一下回來說:“皇上有旨,建成、元吉有罪,已經處死,他們的部下一概不加追究,國家大事,聽秦王處置。”魏徵聽到這個消息,一塊石頭落了地,放下心來。第二天,李世民召見魏徵,嚴峻地問道:“魏徵,你挑撥離間,造成我兄弟不和,是何道理?”魏徵慢慢地抬起頭來,從容不迫地答道:“臣在東宮做官,當然給太子盡力,出謀劃策,是臣的本分,太子若是聽臣勸告,也許不會遭禍而死。”這樣的回答,旁邊的人都感到吃驚,李世民也吃了一驚:“這個鄉下佬,不怕殺頭啊!”但他馬上鎮定下來,含笑說:“太子和齊王有罪被殺,這不牽涉你們,圣上有詔,原來東宮和齊王府文武百官,一律不加追究,照樣量才使用,軍國大事一概由我決斷,你知道了吧?”魏徵答:“臣知道了。”李世民又接著說:“凡是唐朝的臣子,都應該為唐朝出力,不管原來在秦王府也好,在東宮或齊王府也好,我都一視同仁。”魏徵答道:“臣愿竭盡才智,為唐朝效力。”“好。”李世民滿意地說,“管仲射了齊桓公一箭,齊桓公不計前仇,用管仲做宰相,齊桓公因而稱霸,我對原來東宮和齊王府的人,決不記仇。”接著,便任命魏徵為詹事主簿和議諫大夫。一場禍起蕭墻的內亂,除太子和齊王等少數人被殺外,多數謀臣被赦免。按常理,像魏徵這樣的太子謀臣,必殺無疑。但李世民沒有那樣做,反而不計前仇,不算舊賬,并對其委以重任,視如自己的親信,絕不另眼看待,使得鐵骨錚錚的魏徵淚垂滿面,甘愿效命于李世民。后來,魏徵協助李世民治國安民,勤于政事,犯顏直諫,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國力逐步強盛,經濟出現繁榮景象,開創了唐朝開國的“貞觀之治”。魏徵病逝后,唐太宗悲傷地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現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可見他對魏徵多么厚愛。李世民乃一代圣主,政治清明,且不說他,僅就魏徵一事,化敵為友,消除敵視,了卻恩怨,共謀大業,堪稱楷模。我們朋友間的一些沖突敵對,并非深仇大恨,何不能放棄前嫌,重修友誼呢?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想想古人,看看自己,握手言和,豈不美哉!
上一篇:《囊螢映雪》中學生勤學寫作素材
下一篇:《呂夷簡與舊怨結成新歡》中學生化敵為友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