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勇進行更為細致分析的,是戰國時儒家另一位著名學者荀子。他首先提出了“上勇”、“中勇”、“下勇”三個概念,并具體分析說:上勇、中勇、下勇,是三個層次不同的“勇”。天下有正道,有治理社會的準則,為了捍衛這種原則,敢于挺身而出;先王有治世之道,敢于按先王的意旨而去實行;對上不因循于亂世之君,對下不隨從于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之分;仁之所亡,無富貴之別;天下人了解他,便與天下人同苦樂;天下人不了解他,則巋然獨立于天地之間而無所畏懼;這樣的人,就是上勇。這樣的上勇,也就是孔子所說的智、仁、勇的統一。
禮貌恭順,心意謙遜,重視信譽而輕視貨財,對于賢人敢于把他推舉上去重用,對于不肖之人,敢于把他撤下來去其職,這樣的人,就是中勇。
輕視人身而重視貨財,安于在禍亂之世生活,只是個人想方設法解脫禍患,而不管他人死活,也不管是非和對不對的實際情況,只是希望取勝別人,這樣的人,就是下勇。
荀子在另外的地方,又提出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小人之勇和士君子之勇。
荀子認為勇有四種:豬狗之勇、商人盜賊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爭奪飲食不知廉恥,不知是非,不躲避死傷,不畏懼眾強,貪得無厭,兩眼只看到飲食,這是豬狗之勇。做事只為獲利,爭奪貨財,不知辭讓,果敢而兇狠,兇猛貪婪而暴戾,貪得無厭,兩眼只盯著利,這是商人盜賊之勇。不怕死而兇暴,是小人之勇。這三種勇,實際上也就是上文所說的“下勇”。為了捍衛仁義即社會公德,不屈服于權勢,不顧及自己的私利,舉國一致反對,他也不改變觀點,雖然愛惜生命,但堅持正義而不屈不撓,這是士君子之勇。(《荀子·榮辱》)這樣的勇,也就是“上勇”。荀子崇尚的是“上勇”,反對的是“下勇”,因為下勇的人雖然智慧通達,但不符合社會的法令制度;雖然明察善辨,但行為放肆邪僻;雖然勇敢而果斷,但不按社會禮儀去做,所以是“君子之所憎惡”的勇。
上一篇:《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中學生勇敢寫作素材
下一篇:《荀巨伯見義勇為》中學生勇敢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