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適應(adjustment),指適合(客觀條件或需要)。社會生活是復雜的、多變的。適應意味著,我們并不因社會生活的復雜而畏懼、害怕,而是能面對現實、正視現實、改造現實。做到審時度勢,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能夠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并能以積極進取的態度正確對待現實環境。將不利轉化為有利,將困境轉化為順境,通過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析題]社會是不斷變化的,如果我們不增強自己的適應性,就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良好的適應能力有助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只有學會適應,我們才能在困難中點點成長,才能在點點成長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學會適應,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轉化角度看問題。固守于自我中心,固執于鉆牛角尖的人是不可能學會適應的。學會適應,還需要自信、堅強、樂觀的心態,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困難,有的人選擇立即調整心態以面對未知的挑戰,以擁抱充滿無限可能的明天。這就是適應。有的人選擇怨天尤人,悄然離開,這就是逃避了。
[溫馨提示]當然,適應不等于無條件的遷就退縮,不等于無原則的委曲求全。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尺度,不能把 “適應” 的概念無限擴大。從而導致論題的偏執。
思路導引
什么是適應?適應,它是生活對我們提出的一種要求。也是我們應對生活的一種能力。適應,就是協調自己的節奏,調整自己的步伐,在自己想要的和生活所給的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冬天來了,我們穿上保暖的毛衣,以抵御寒冷的天氣,這是適應;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我們主動跟人打招呼,露出真誠的微笑,以認識新的朋友,這也是適應;遭遇人生的挫折,我們不哭泣不抱怨,以冷靜、樂觀的心去想辦法走出困境,這也是適應。生活是永恒流動的,變換的,所以,適應也就是無所不在的。你是如何看待生活對我們提出的這個永恒的難題的呢?適應本身的豐富性,讓你可以暢所欲言。
生活為什么需要適應呢?雖然主觀上,我們都希望生活就像我們想象的那般順暢、美好。可是,客觀上,生活不是童話,它是復雜的。它有微風,有陽光,它也有陰云,有風雨。使人產生不適應感覺的原因是多樣的。有內在的原因,例如:自卑、膽怯、懦弱等。也有外在的原因,如壓力、責任等。而要學會適應,則主要要從自身去找原因。一個物種,若不能適應環境,則將被優勝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則推向滅亡。一個人,若缺乏適應能力,必是難以享受生活的樂趣,成功的喜悅的。
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變化,適應生活呢?當我們面對適應這樣一個問題,那也就意味著我們不再面對一個已知的、熟悉的環境,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的、未知的環境。那么,首先,我們要對變化的外部環境有一個明晰的認識,有一個科學的判斷。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定位行為方向。接著,有了方向之后,我們就要踏實前行,讓適應能力在一步步腳印中提升。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適應,這樣,嶄新的生活才會對你微笑。
論點集錦
1.適應是一種生存的能力。
2.適應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3.適應是迎接挑戰的基礎。
4.不自信者難適應。
5.寡欲者易適應環境。
6.善予適應的人更快樂。
7.適應能力強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8.適應讓我們在新的開拓中收獲成功。
9.把握規律是適應的通途。
10.堅強的品質是適應環境的土壤。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圣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事適于時者其功大。
—— 《呂氏春秋》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 《呂氏春秋》
※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
—— 《韓非子》
※審度時宜,虛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 (明)張居正
※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 魯迅
※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
—— 〔英國〕達爾文
※*適者生存。
—— 〔英國〕達爾文
※人的最高智慧就是適應環境和反抗外來威脅的本領。
—— 〔英國〕笛福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適應它。
—— 〔美國〕比爾·蓋茨
※既然不能駕馭外界,我就駕馭自己;如果外界不適應我,那么我就去適應他們。
—— 〔法國〕蒙田
※隨機應變是才智的試金石。
—— 〔法國〕莫里哀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適應自己。
—— 〔愛爾蘭〕蕭伯納
※隨機應變,因時制宜。
—— 諺語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 俗語
※在羅馬就要按照羅馬的方式辦事。
—— 〔英國〕諺語
[事實論據]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動作純熟,運刀自如,片刻工夫,一頭牛已分解好了。文惠君看了連聲稱贊。文惠君問他為何會有如此高超的本領。庖丁回答說:“我已經掌握了宰殺牛的規律。我每天仔細地觀察、思考牛的結構。這樣堅持三年,我再看到牛的時候,它已經不是一頭完整的牛了。到了這種情況,我宰殺牛已可以不用眼看而只用精神去控制了。刀在牛體中順應著它的自然結構,避開那些筋骨交錯的地方,游刃有余。這就是我解牛得心應手的原因。”
“英雄” 無用武之地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有人告訴他說:“你到越國去必定會窮困。” 那魯國人問:“為什么呢?” 這個人說:“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赤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國人習慣披頭散發。憑你的長處,跑到用不著你的國家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困,可能嗎?” 這個寓言說明: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就必須適應社會環境的需要。如果脫離了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就失去了價值。
不可強求
一位信鴿愛好者馴養了兩只優秀的信鴿。每次放出,它們都能準確無誤地飛回目的地。但養鴿者發現,它們到達的時間,總是有先有后。他認為:這兩只鴿子之所以有時這只先到,有時那只先到,顯然是有時那只飛了彎路,有時這只錯了目標。否則一定是同時到達的。他想,如果將它們拴在一起,共同辨認方向和目標,那一定能更加迅速、準確地一同到達目的地。
于是他就把這一設想付諸實踐。他用一根一尺長的繩子把兩只鴿子并聯起來.然后放他們飛行。兩只鴿子不能持續不變地保持同一距離、同一飛行速度。繩子使它們互相牽制,它們越是想盡快飛,就越是受到牽制。終于,它們從空中摔了下來。經過幾番劇烈地掙扎,鴿子無法飛起,結果死在了路上。由此,我們得到啟示:有時候適應是不可以強求的。
*適應環境
納爾遜·曼德拉,是南非前總統,一生為消除種族隔離而奮斗。他有三分之一的時光是在南非前種族主義統治者的監獄中度過的。他的小女兒自立自強,刻苦學習,憑借自己不懈地努力,在17歲時成為著名《摯愛》雜志的專欄作家。當曼德拉在獄中得知女兒成功的消息,他激動不已,給女兒寫信祝賀。信中寫道:“為了適應你今天的處境,你要進行自我調整,設法使自己感到幸福。對此,我激動萬分。你做得好極了,孩子,只要有鋼鐵般的意志,你可把不幸變為優勢。”
適應自然
52歲的歐洲女性卡拉,只身一人,歷時20天,于1998年11月18日從南向北成功穿越沙漠。她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沒什么危險,一切都很正常。” 據報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專門研制的:重量輕,保暖性強。背囊上的太陽能電池,可以為攜帶的衛星電話、定位儀等提供電源。她帶的藥片食品——長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長時間不用進食。為了這次探險,她兩年前就進行了系統的調查論證。比如選擇冬季是為了避開春天的沙暴、夏天的高溫及秋天的大風。冬天雖冷但可以通過保暖服裝來克服。選擇冬季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卡拉說:“我不挑戰自然,我是千方百計地適應自然。”
*意 怠 鳥
意怠鳥是東海里的一種鳥,它不僅沒有什么才能,飛得又低又慢,而且飛的時候還要靠其他的鳥領著。棲息時要躲在鳥群中間,往前飛時它從不敢跑在前面,后退時也不敢落在后面。吃東西不敢搶先,只撿人家剩下的吃。由于它的這些特點,在鳥群中從來不受排斥,也避免了外界對它的傷害,安然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隆梅爾的覆滅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馬平川的北非為德軍元帥隆梅爾的坦克兵團提供了絕好的用武之地。其坦克兵團橫掃了整個撒哈拉地區。侵略者的本性使其野心膨脹,他們開始進軍崎嶇的地中海沿岸的南歐,企圖形成對這一地區的南北合圍,一舉吞下整個歐洲,可是這一決定卻造成了他們失敗的命運。一方面,德軍遭到了巴頓將軍統率的歐美聯軍的頑強抵抗;另一方面,隆梅爾的坦克兵團不能適應這一地區的環境,因而難以發揮其威力。隆梅爾的避長趨短,導致了這支王牌軍的覆滅。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請以 “適應” 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談 適 應
適應是什么?
有人說,適應是一種隨波逐流。我要說:“不!適應是一種低調的生存智慧。” 意怠鳥是東海里的一種鳥,它不僅沒有什么才能,飛得又低又慢,而且飛的時候還要靠其他的鳥領著。棲息時要躲在鳥群中間,往前飛時它從不敢跑在前面,后退時也不敢落在后面。吃東西不敢搶先,只撿人家剩下的吃。由于它的這些特點,在鳥群中從來不受排斥,也避免了外界對它的傷害,安然地保全了自己的生命。
槍打出頭鳥。意怠鳥的安然生存難道不是一種適應的智慧嗎?
有人說,適應是一種世故與圓滑。我要說:“不!適應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生存法則。”
達爾文說:“適者生存。” 恐龍龐大而兇悍,曾經統治著整個地球,但它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缺乏適應力。面對環境的變化,恐龍不知所措、無法適應,最終只能走向滅絕。以化石的形式存在。
在現代的職場中,也不乏一些 “恐龍人”。他們看似強大,卻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新的工作、新的挑戰。在變化面前,他們不是積極主動地尋找生存發展之道,而是坐以待斃。恐龍滅絕了,只剩下寂寞冰冷的化石,“恐龍人” 的命運又將如何呢?
有人說,適應是一種退縮與放棄。我要說:“不!適應恰是一種執著與堅持。”
相信執著的生存不是茍且偷生,不是碌碌無為,不是閑拋歲月,虛擲光陰。生存下來,為的是向前,為的是攀登,為的是不斷進步。南非前總統曼德拉,一生為消除種族隔離而奮斗。他有三分之一的時光是在南非前種族主義統治者的監獄中度過的。他的小女兒自立自強,刻苦學習,憑借自己不懈地努力,在17歲時成為著名《摯愛》雜志的專欄作家。當曼德拉在獄中得知女兒成功的消息,他激動不已,給女兒寫信祝賀。信中寫道:“為了適應你今天的處境,你要進行自我調整,設法使自己感到幸福。對此,我激動萬分。你做得好極了,孩子,只要有鋼鐵般的意志,你可把不幸變為優勢。”
適應到底是什么?
適應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適應是個人成功的必要前提。適應,不要輕言拒絕。
打開心靈的窗戶,張開人生的翅膀吧。山那邊有人家,海那邊有天地,進入新的境界,就會有全新的感受。適應,是不斷開拓、創新。
經典點評
適應究竟是什么?不少文學家、哲學家、生物學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卻并無定論。本文作者以設問開篇,層層推進,從適應與生存,適應與成功,適應與發展三方面展開議論,通過不斷地渲染形成議論氣勢。全文思路開闊,內容豐富,筆法有力。議論較為精彩。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追求》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逆境》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