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和
何為貴?和為貴也。何謂和者?對曰:“陰陽相調,剛柔相濟,否泰相隨,風調雨順,家國安寧者,謂之和。”
古語有云:“天地合而萬物生。”正是有了和,才有了日月相和播撒光明于朗朗乾坤;才有了春種秋收,夏耘冬藏的萬物股長;才有了“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橫。”的柔美與繾綣。和,是造物者賜予自然界最珍貴的禮物。
人亦如此,和則天下生,霸則自身死。
且看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戰火紛紛,項羽才氣過人,一馬在前,執戟大喝,敵人無不害怕退卻,百戰百勝,被稱為“西楚霸王”。但也正是這種天生的銳氣與霸氣,最終使自己滅亡。項羽欲以霸道治天下,霸道,“亡秦之后續也”,有違天道,不益于人和。最終自己身死國滅,悲愴自刎于烏江岸邊。而漢高祖劉邦懂得與民休息,以和治天下,世代積累,至漢武帝一朝雄風盡顯。
霸,不是破壞一切的力量,而是于困難面前不畏懼的姿態;和,不是一味退縮的態度,而是懂得以退為進的智慧。
和者,中庸以修身謂之小,安國撫民謂之大矣。
孟子,亞圣也。一身浩然正氣。誓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此修身之功也,謂之小和。漢將霍去病,北上擊敵,深入大漠,直搗王庭,俘虜匈奴貴族十數人,得以傾御酒于酒泉,封狼居胥山。武帝欲嫁之以公主,霍去病答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大和也。然則量我中華幾千年者,知和之用者少矣,惜哉惜哉。
和與變,兩極也。變者,和之兆也;和者,變之基也。
董仲舒曰:“天不變,道亦不變。”繆也。如果不能適時做出改變,就像一潭死水,雖然穩定,但腐朽之氣已從內而外散發,其滅亡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商鞅曾曰:“圣人茍可以利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此利國之言也,終使秦國國富兵強,政通人和,橫掃六國。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因循守舊,一味恪守古老的周禮,信奉經驗主義,最終被楚國打敗。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不遺余力推廣儒學,頒布一系列封建化措施,極力推行社會變革,有力推動了民族融合,社會呈現出一派和樂的景象。
霸和相依,和分大小,和以變為用,至理也,后人需時時鑒之。
上一篇:張曼君《讓人生如花一般綻放》高中作文
下一篇:韓鵬《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