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媒體上出現兩種對中國社會完全不同的評價,一種是 “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孩子”、“中國式教育”“中國式插隊”等帶有貶低意味的說法,另一種是“中國制造”、“中國速度”等具有褒獎色彩的表述,兩種說法截然不相反,引人深思。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高尚的道德標準、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為“禮儀之邦”,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四大發明讓全人類受益,明朝以前的中國一直是世界經濟文化發展的前沿,很多領域的發展成就惠及全世界。中國曾經是西方國家學習、追捧、研究的對象。到了近代封建社會開始衰落,西方列強入侵,中華封建文明衰敗,中國經濟、文化走向了低谷。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全面發展,發展速度之快,取得成就之突出,令世人矚目。原子彈爆炸、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升空、航空母艦下海遠航、奧運會成功舉辦、高鐵里程世界第一等,無不體現出“中國速度”、“中國力量”,這是國力強大、國家富饒、民族自信的體現。
但在中國大踏步昂首前進中,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問題,如“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插隊”、“中國式思維”等,與“中國制造”、“中國速度”等形成鮮明對比,成為影響中國發展的桎梏,降低國家形象和國人素質水平,甚至阻礙了中國崛起。細想之所以會出現這些負面現象,與當前中國國情密切相關,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發展不平衡,比如很多農民工從農村來到城市,對于過慣了自由、松散生活的農民來說適應城市里的規則、習慣需要時間,而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帶來一些看似不怎么遵守規則或制度的現象。這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也是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必然。我們必須正確對待,認真研究解決,相信隨著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文明意識的增強,不和諧的負面現象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對中國發展成就的自信當然值得倡導,這種自信可以激勵我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但對“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插隊”等現象的反思,也值得我們重視,這種思想看似偏激,有以偏概全、以小夸大之嫌。相信其本意并非完全是斥責中國人素質低下,缺乏規則意識,這種戲謔、調侃也是“恨鐵不成鋼”的心理體現,是對國家前途、命運和發展的憂患意識的彰顯,是“笑中含淚”的自虐,其目的是通過這種調侃引發全社會的關注、討論、反思和自省,推動國家制定更加完善、合理、科學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引導民眾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識、規則意識和秩序意識,使之自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遵章守紀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那么,中國強國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指日可待了。
上一篇:王朋輝《世界人眼中的中國速度》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李帥《中美貿易戰》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