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
在現在的社會中,家庭需要和諧,社會需要和諧,自然需要和諧,國家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和平,事事離不開一個和字,和鑄就萬物之美。
和,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是儒家自然觀的基本思想。既然人與自然具有統一性,人類理應善待自然,就更應尊重自然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孔子在《論語o陽貨》中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什么是天?春夏秋冬皆按照規律運行,自然界的各種生物便生息不至。儒家認為“天”即自然界有著獨立不倚的運行規律。荀子在《荀子o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忘。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荀子o天論》) 。在《荀子o王制》中,荀子也說:“圣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龜魚鱉魷鱔孕別之時,網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吁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的“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是要人們尊重自然規律,不能“趕盡殺絕”,不能無度索取,這樣人類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的一種最基本的態度。自然的和諧會讓自然走在應有的自然軌跡中。
和,社會。甘洛縣烏史大橋鄉二坪村,是涼山北部峽谷絕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絕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進出極為艱難,村民一年難得下絕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下,從漢族地區來的李桂林、陸建芬夫妻扎根這里18年,把知識的種子播種在彝寨,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1990年,李桂林夫妻來到這里,村民的落后與貧苦深深的震撼了這對彝族夫妻。強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堅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與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書育人,共培養了六屆學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從外村慕名而來的。李桂林本人還兩度被評為縣優秀教師。和,在社會上做出了巨大貢獻,傳遞了許多正能量。
和,家庭。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這一舉動,更好的維護了家庭和諧,為后人維護家庭和諧做了很好的榜樣。
和,是萬物之美。和,是火炬的傳播者;和,是夜空中的明星,讓夜空更加明亮。家庭的和諧,讓孩子更加健康的發展;自然和諧,讓自然保持它應有的平衡,走它應有的軌跡;社會的和諧,促進社會的發展,為人民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礎;世界和平,讓各個國家更好的發展,促進各國友誼的發展,讓世界更美好。和,是鑄就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礎,是走向美好未來的搭橋。
上一篇:王琥飆《史爭》敘事高中作文
下一篇:hnxzlyf《多彩人生》抒情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