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是我在高中時期讀的一本小說,當時完全是被這本書的封面與名字吸引了,
這本書主要描寫了一個以易遙為主角的灰色世界,在我是這么看來的,因為這個世界除了顧森西沒人愛她,相信她。
這本書后來被翻拍成了電影,故事情節稍有改動,但依舊令人內心觸動。
《悲傷逆流成河》原著作者郭敬明對于自己的評價是:悲觀的樂觀主義者,崇拜自由的生活和善良的人性。可以說,他對自我的認知是準確而透徹的。無論是在小說里,還是電影中,他思緒里的悲觀與樂觀交融呈現、貫徹始終。
而特別之處是,電影在小說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改編,做的是減法。改編后的電影劇情看似比小說溫和了許多,可是影片給觀眾帶來的疼痛感,卻沒有消減半分。
電影中的易遙是一個普通的女孩,有一個青梅竹馬,父親去世了,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靠給別人按摩,來維持生計,但這種工作被其他人看不起,經常在他們的背后說三道四,同學們也嘲笑易遙,欺負易遙,易遙是一個生活在黑暗里的孩子,堅強而脆弱。
易遙生命中有一個對她來說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她的青梅竹馬——齊銘,一個干凈整潔的男孩,具有優秀的性格和學習能力,和易遙一起長大。他知道她所經歷的一切痛苦,他對她的關心超越了友誼,但他沒有和她在一起。起初我不明白為什么兩個人明明互相喜歡卻不能在一起。然后,我明白了。
齊銘是一個理性和現實的人,他也關心別人的流言蜚和他家庭的意見,于是,他放棄了易遙,選擇了與顧森湘在一起。看到那里,我有點心碎,如果他愛上她,那個易么?齊明以前也愛她。
如果你不愛她,你怎么能每天給她牛奶喝,如果你不愛她,你怎么能拋棄好孩子的頭銜偷爸爸給她治病,如果不愛她,她死后又怎么會自殺呢。是的,那么多的愛卻沒有在一起,真是可惜。但即使是真的在一起,他們也不會幸福,都是悲傷的人,誰也不能給誰幸福。
其實看完這本書以后,我一直不喜歡男主人公——齊銘,終過覺得他過于懦弱,沒有勇氣去愛易遙,沒有勇氣去面對現實。易遙曾經在操場上說過,好想離開這里去更遠的地方。然后齊銘說,是啊。是啊,齊銘也想離開這個地方,他討厭家里人的世俗,討厭鄰里街坊的七嘴八舌。可是他并沒有選擇離開,而是選擇了隱忍,和易遙一樣隱忍著痛苦。我討厭他,他明明可以帶易遙走,可是他并沒有。他在易遙最無助的時候總是不在身邊,在易遙被欺負的時候,他總是置若罔聞。他在易遙報復欺負她的唐小米的時候,他說:你這樣不就和他們一樣了嗎?多么傷人的話啊,他不知道,是唐小米在學校公布她是婊子,是唐小米公布了她染上性病的消息,是唐小米帶領著眾人一次又一次的欺負她。而易遙只是輕微的整了一下她,并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傷害,相比唐小米,這算什么呢?易遙做的已經很仁慈了,可是齊銘一直責怪易遙,不信任她,不理解她。
電影最后的結局,當易遙跳海的時候,只有顧森西追了過去,而所有人都在喊著顧森西回來,并沒有人喊易遙,所有人都把易遙跳海當做是玩笑,只有顧森西相信她。有時候我在想:是不是非得出了人命,人們才會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相對于小說而言,電影的改動主要體現在對女主角易遙的人設的美化:刪掉了她愛上不良少年并試圖墮胎的情節,這一改動更加強化了遭受校園霸凌者的無辜感,加深了觀眾的同情。其次,電影對于校園霸凌的過程選擇了作幾處系統而集中的反映,同時在影片展現了一些美好的事物,譬如愛情,而非將壓抑之感貫穿全片,一松一弛之間,既優化了觀影體驗。
同時,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點是,小說是近乎毀滅式的結局,以三條年輕生命的消逝來呈現這場校園霸凌之絕望悲劇,未免太過奢侈。電影則僅明確地保留了顧森湘的死亡結局,選擇給予另外三個悲劇的受害者一線劫后重生的希望。但傷疤已然深深刻下,生者卻并不一定是勝利者,明媚和憂傷的交替,更增一分壓抑。
校園霸凌的兇手,是帶頭親手施暴的獸,是隨波逐流的人,也是冷眼旁觀、自認無辜的“神”。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不乏有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不論是智商有問題還是無辜染上病毒的花季少女易遙,他們本身并無過錯,卻因為某一方面的特殊而被視為異類。于是,秘密在傳播中被擴大化,變成了謠言。無辜的人反倒成了原罪,活該遭受欺辱。可見,在校園霸凌所造成的悲劇中,兇手并不僅僅是親手施暴的領袖人物,那些跟風而至的助推者,也是幫兇。而作案的手段,不局限于毆打,一個輕蔑不屑或嫌棄萬分的眼神,一句刻薄尖銳的言語,同樣是狠狠扎在校園霸凌受害者心中的利刃。
影片最后播放的字幕中,展示了我國近些年來出臺的關于處理校園霸凌事件的部分管理條例,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但是,關于校園霸凌事件的處理,距離最終立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更應該深刻地認識到,未成年人不該只受到法律的保護,在這個日漸早熟的時代里,青少年乃至兒童內心隱藏的惡,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影片中,教師和家長們往往只看重孩子的成績,在是與非、善與惡面前,他們堅信分數高者即是正義,因此忽視了生而為人,學生的道德之重要性,又何談對其進行教化。此外,相對小說而言,電影情節中雖有意淡化了易遙所遭受的家庭暴力、而著重突出校園霸凌給她造成的難以磨滅的傷害。卻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的不堪,親情的缺失,給女主角帶來的不僅是性格變得自卑,更是助推了她走向死亡的極端。那一口一句的“賠錢貨”,何嘗不是將易遙的傷口再度撕裂。伴隨著少女的絕望一躍,眼淚逆流,孽力隨即回饋。
電影畫面中的一幕幕慘劇,就如同書中文字所承載的悲傷,令人壓抑不堪、難以負荷。
“不知道多少個冬天就這樣過去。所有的人,都仰著一張蒼白的臉,在更加蒼白的寂寥天光下,死板而又消極地等待遙遠的春天。地心深處的那些悲愴的情緒,延著腳底,像被接通了回路,流進四肢。全身運動,揮手朝向鋒利的天空。那些情緒,被拉扯著朝上涌動,積蓄在眼眶周圍,快要流出來了......”
上一篇:冀慧戰《《二十四孝圖》觀后感》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劉益菡《《感悟父愛母愛》讀后感》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