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取得功名為目的而做好事,人們并不贊美這種善事;希望得到報答的恩惠,人們并不報答這種恩惠。有則民間故事是很能說明這個道理的。從前,有一個斷肢的殘廢人在路邊行乞,旁邊圍著一些人觀看。這時,大路上走過一個衣冠楚楚的富人,他走上前來掏了一把碎銀,丟在行乞者面前,然后對眾人炫耀說:“我王善人名不虛傳吧。”乞討者將碎銀收起,并未有多少感激的表示。一會,從大路上又走來一位衣衫襤褸的樵夫,他從兜里掏出幾枚銅錢送到乞討者手中,這時乞討者以身伏地,連連磕頭拜謝,感激不盡。眾人見此情景,好生奇怪,問道:“那富人給你那么多銀子,你好像并不怎么看重,而樵夫的幾個銅錢,你為何感激涕零呢?”乞討者答道:“那富人給我錢多,只是為了讓大家知道他是善人,而樵夫給我錢少卻是對我真心同情。再說,那善人給我一把銀子也不過是滄海一粟,絲毫不影響他的享樂。而樵夫給我幾枚銅錢,卻是他幾天的飯錢,他今天回去就要挨餓了,你們說,我更應該感謝誰呢?”眾人點頭稱是。
這則故事告訴人們,對人的幫助,要有真心。“與不期眾少,其于當厄。”(《戰國策·中山策》)施予人的東西不在多少,要緊的是正好在他需要的時候,并且不能圖報。你看故事中的王善人,雖然施舍乞討者一把銀子,但乞討者并不特別感激。其因就是在他施舍的同時,有意讓人知道自己的善事,想得到一個好施行善的美名,但乞討者并不怎么領情,更不準備回報。
上一篇:《朱家救季布》中學生受恩與施恩寫作素材
下一篇:《羅振玉與王國維》中學生受恩與施恩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