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謙遜(modest),指謙虛恭謹。謙遜是一種生活態度。在當下這樣一個知識更新極快,信息極度豐富、英才輩出的時代,謙遜的態度更是我們披荊斬棘,走向成功的一柄利劍。
[析題]培養和保有謙遜的美德,是一種智慧和提升。因為謙遜,我們才不會在鋪天蓋地的贊揚面前迷失方向,躑躅不前;因為謙遜,我們才能對他人的缺陷、過失體諒、寬容;因為謙遜,我們眼中的世界才更大更真更美,我們身邊的朋友才更多更誠更善。
謙遜的前提是自知。因為唯有自知之后方能虛心,方能正確看待自己、尊重自己,同時也才能正確看待他人、尊重他人。做一個謙遜的人,就是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無論是身居高位還是地位卑微,無論是名家碩儒還是初學少年,“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在每一個方面都超過別人。
[溫馨提示]謙遜并不等于自卑,并不等于妄自菲薄。真正的謙遜是在對自己有一個全方位的立體的認識后所形成的一種態度。謙遜與自卑、自大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是否客觀認識了自己。因此,在對謙遜進行論述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握謙遜與自卑的界限,不可混淆概念。
思路導引
什么是謙遜?謙遜本身作為一種品質,它主張謙恭待人,主張虛心以學,主張不斷進取,這是應當肯定的。但究竟什么樣的人是謙遜的?謙遜之風在當今這樣一個主張秀出自己,主張推銷自己的時代是否也有其弊端?你可以沿襲傳統觀點,旁征博引,推崇謙遜。你也可以顛覆傳統,別出新意,質疑謙遜在我們當今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的有效性。
生活在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里,我們是需要一種謙遜的態度的。謙遜的心態給我們不斷接觸新思想,不斷汲取新知識的動力,從而讓我們的眼界更寬廣,讓我們的學識更豐富,讓我們的胸懷更坦蕩。因為當我們用謙遜的眼向外看、向前看時,再大的成績也只是茫茫世界的一粒沙子。當成績歸于平凡,心也歸于平靜了。而我們前進的腳步也就更輕快、更穩健了。
謙遜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比如成功、快樂、尊重,等等。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的是,謙遜也是需要把握度的。過分的謙遜可能埋沒自己的才能,也可能給人留下不誠懇的印象,因此,我們反對驕傲自滿,我們也不主張過分謙遜,不能走極端。窮盡天下,無所不知,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難的,或者說幾乎是達不到的。我們沒有不謙遜的理由,選擇謙遜是一種智者的態度。
論點集錦
1.謙遜是一種美德。
2.謙遜不等于無理性的退縮。
3.謙遜不等于虛偽的自我否定。
4.謙遜是一種偉大的人格魅力。
5.謙遜是心胸廣闊的一種表現。
6.謙遜的心可以贏得朋友。
7.謙遜是進步的力量。
8.謙遜讓人學會欣賞。
9.成功來自謙遜。
10.淡然的態度才能催生謙遜的心。
11.豁達的接受是一種謙遜。
12.兼容并蓄是一種大謙遜。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寧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 (先秦)孔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 (先秦)莊子
※*滿招損,謙受益。
—— 《尚書》
※知不足者好學,恥不問者自滿。
—— 《論語》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先秦)孟子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 (秦)李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漢)司馬遷
※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默固懿行,過默者,宜防其奸。
—— (宋)朱熹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 毛澤東
※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難,固然能使人無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許使事情無結果。
—— 魯迅
※虛偽的謙虛,僅能博得庸俗的掌聲,而不能求得真正的進步。
—— 華羅庚
※越是沒有本領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 鄧拓
※謙遜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
—— 〔古希臘〕蘇格拉底
※我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
—— 〔古希臘〕蘇格拉底
※真正的學者就像田野上的麥穗,麥穗空癟的時候,它總是長得很挺,高傲地昂著頭;麥穗飽滿而成熟的時候,它總表現出溫順的樣子,低垂著腦袋。
—— 〔法國〕蒙田
※我不應把我的作品全歸于自己的智慧,還歸功于以前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我要做的事,不過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替我播種的莊稼而已。
—— 〔德國〕歌德
※一個人就好像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就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則分數的值愈小。
—— 〔俄國〕列夫·托爾斯泰
※對自己的不滿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 〔俄國〕契訶夫
※任何時候也不要認為你什么都懂。不管別人怎樣稱贊你,你時時刻刻都要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個門外漢。
—— 〔蘇聯〕巴甫洛夫
※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于偉大的時候。
—— 〔印度〕泰戈爾
※虛心的人學十當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 諺語
※*虛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滿的人十有九空。
—— 諺語
※天不言自高,地不語自厚。
—— 諺語
※謙虛與偉大是近鄰。
—— 〔印度〕諺語
[事實論據]
孔子和孩童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識淵博,但他從不自滿。他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即使是圣人,在他專長的領域之外,他也要保持謙虛的心態,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
呂岱哭徐厚
三國時的呂岱位高權重,名聲顯赫,但他還是能虛心聽取批評意見。他的朋友徐厚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評呂岱的缺點。呂岱的部屬對徐厚不滿,認為徐厚太狂妄,并將此告訴了呂岱。可呂岱反而更加尊重和親近徐厚。徐厚死后,呂岱失聲痛哭,邊哭邊訴:“徐厚啊!以后我從哪兒去聽到自己的過失啊!”
“海邊玩耍的孩子” ——牛頓
牛頓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牛頓在科學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他自己卻謙遜地說:“如果說我比笛卡兒看得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不知道,在世人眼里我是什么樣的人;但是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像是在海邊玩耍的孩子,為不時揀到一塊比較光滑的卵石、一只比較漂亮的貝殼而喜悅,而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點也沒有被發現。” 這些質樸感人的話,一直成為科學界的至理名言。
*笛卡兒的 “無知”
笛卡兒是法國17世紀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和生理學家,是解析幾何的創始人,舉世聞名。但他愈學愈發現自己的無知。有人問他:“你學問那么廣博,竟感嘆自己無知,豈不是大笑話?” 笛卡兒回答說:“先哲不是解釋過嗎,他曾畫了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是浩瀚無邊的求知世界。知識越多,圓圈越大,圓周自然也越長,這樣它的邊緣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當然就顯得越多了。” 問話者佩服這位大學者的高見,更佩服他的謙遜。
我是平凡的法拉第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晚年,國家準備授予他爵位,以表彰他在物理、化學方面的杰出貢獻,但被他拒絕了。法拉第退休之后,仍然常去實驗室做一些雜事。一天,一位年輕人來實驗室做實驗,他對正在掃地的法拉第說道:“干這活,他們給你的錢一定不少吧?” 老人笑笑,說道:“再多一點,我也用得著呀。”“那你叫什么名字,老頭?”“邁克爾·法拉第。” 老人淡淡地回答道。年輕人驚呼起來:“哦,天哪!您就是偉大的法拉第先生!” “不,”法拉第糾正說,“我是平凡的法拉第。” 謙虛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一種通過貶低自己來保護自己的計謀。
那些成名早的人
中學課本里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說的是北宋年間金溪的農民方仲永,天賦奇才,五歲能詩,長大反而平凡無奇的事。早在漢文帝執政時期,寫下千古政論名篇《過秦論》的賈誼,18歲就因詩文成名,20歲出頭便當上了廷尉,相當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然而,他就像一顆流星在政壇上劃過,很快就被貶為長沙王的老師,了卻一生。時人評說,他太年輕了,好動,雖然很有才華,但用這樣的人治國,國家必定跌宕起伏,誠非百姓之福。經驗表明,成名過早者尤應保持清醒與謙虛。
*謙遜的周總理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武兼備。但他在生活中、工作中都是謙遜平易,以禮待人。一次,周總理在國賓館送走外賓后,就把服務員招呼過來,說:“大家忙一天了,辛苦了,咱們一起照個相,好嗎?” 總理又特別提醒說:“別忘了餐廳的張榮林他們幾位師傅。” 大家高興極了,這個整理衣服,那個梳梳頭發,都想和總理合拍一張最滿意的照片。 “哦,大家都齊了嗎?” 總理問。 “都齊了,請總理站中間。” 原來,大家把正中間的位子留給了總理。 “邊上也可以嘛,你們是賓館的主人,應該站中間。” 周總理說著就站在了旁邊。廚師張榮林每次回憶起這件事,都動情地說:“我們這些做飯的,在過去被人瞧不起,可是總理不僅記著我們的名字,還請我們站中間和他一起合影。” 周總理這種謙遜的態度讓人感動,也值得我們學習。
朱棣文——我 “跟昨天沒什么兩樣”
朱棣文教授,199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第五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他發展了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這個發現意味著在理論和實踐方面,人們對光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生活中,朱棣文為人卻是極為謙遜樸實的。當記者讓他談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后的感想時,朱棣文說:“對這次獲獎,我深感高興和榮耀,畢竟我們的研究被認同了。但我還是我,跟昨天沒什么兩樣,我將一如既往地進行我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獲獎只是說明我的運氣比較好。想想還有這么多比我杰出的科學家都沒有得獎,我便不會把它看得太重。” 在10月15日上午10時,朱棣文參加完為他的獲獎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之后,依舊背了背包趕著去給學生上11點鐘的課。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一個人的成功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勤奮、執著、機會,等等。其中謙遜的態度是幾乎所有成功者所必備的利器。你認為成功與謙遜,二者之間是一種怎樣的辯證關系呢?請以你自身的體驗、經歷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成功來自謙遜
為什么成功來自謙遜呢?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他很明確地指出了學無止境的道理。也就是說,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 “一顆星”,那么知識就是整個宇宙,遼闊無邊。一個人只有掌握了許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識,成功的大門才會向你打開。因此,我們要謙虛好學。
法國著名學者笛卡兒在哲學、物理學、數學、生理學等學科都有很深的造詣,卻還是感嘆自己的無知。有人問他:“你學問那么廣博,竟感嘆自己無知,豈不是大笑話?” 笛卡兒回答說:“先哲不是解釋過嗎?他曾畫了一個圓圈,圓圈內是已掌握的知識,圓圈外是浩瀚無邊的求知世界。知識越多,圓圈越大,圓周自然也越長,這樣它的邊緣與外界空白的接觸面也越大,因此未知部分當然就顯得越多了。” 問話者佩服這位大學者的高見,更佩服他的謙遜。是啊,只有通過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領域,擴充知識面,儲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領悟到 “知也無涯” 的深刻含義。這樣你既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妄自尊大,做到謙遜成熟,不斷進取,成功便不招自來。
那么,當我們在學習上或事業上有了一定作為的時候,還要不要謙遜呢?要!因為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有些人往往就是由于驕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說得好:“謙受益,滿招損。” 如果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就會把辛辛苦苦得來的成績毀于一旦。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尤其不能驕傲,諺曰:“虛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滿的人十有九空。” 我們在取得好成績時不自滿,才會更上一層樓。
從實際上說,謙遜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能否做到謙遜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忠于真理的人,虛懷若谷;為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人,永不自滿。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武兼備,但他卻表現出比一般人更謙遜更以禮待人。我們要學習周恩來總理,那么,謙遜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學習的。
成熟的谷穗總是低著頭的,成熟的蘋果多是紅著臉的。它們都在用一種謙遜的姿態啟示我們:成功來自謙遜。
經典點評
本文的題目開宗明義,鮮明地提出論點。文章開篇提出問題,接著從古今中外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事實論據,以及一些精辟的理論論據,分成功前與成功后兩個方面來立體論證為什么成功來自謙遜。整篇文章立論清晰,論證充分,論據典型,是一篇較為優秀的議論文。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誠信》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財富》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