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之道·語言·下字準確·“脫字欲補知無緣”
相傳唐代“詩圣”杜甫有一首詩《曲江對雨》題于某處壁上,其中有一字被蝸牛黏液抹蝕。有一天,大詩人蘇軾、黃庭堅、秦觀和高僧佛印游覽到這里,看到杜詩缺字,四人商議各覓一字補上。于是四人便根據上下“林花著雨燕脂□,水荇牽風翠帶長”揣情度意,尋覓佳詞。蘇軾說補上一“潤”字才妙,黃庭堅說填上一“老”字更好,秦觀說寫上一“嫩”字為佳,佛印說應該是“落”字傳神。后來他們找到杜甫詩集查驗,為蝸牛所蝕之字乃是一“濕”字。相比之下,他們覺得補的四個字都不如“濕”字貼切而自然。面對杜詩,四人欽佩不已,贊不絕口。
又宋朝有個詩人叫陳從易。有一天,他偶然得到了一個舊本子的杜甫詩集,這個集子好多地方缺字、脫字。比如《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這首詩,是贊美蔡希魯在戰場上的矯健身手的,但詩中的“身輕一鳥”下面脫了一個字。陳從易于是和幾個朋友在一起.想各用一字來補上它。有的朋友說“疾”好,有的說“落”好,有的說“起”,有的說“下”,有的說“度”。但誰都不能確定哪個字補得好。后來陳從易總算得到一個杜詩善本,這才發現脫落的那個字是“過”,他們幾個人一個也未補對。陳從易佩服之至,自嘆不如,講:“即使就調遣這么一個字,各位也不能趕上杜老的水平啊!”這個故事后來傳為詩壇佳話。蘇軾還曾把它當作典故寫進他的詩里:“為觀老杜飛鳥句,脫字欲補知無緣。”
上一篇:觀念之道·生死觀·“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青年英雄們
下一篇:生活之道·環保·“黑色風暴”來自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