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和則兩利,斗則兩傷。自古以來,“和”便是中國人精神命脈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待人接物的智慧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演過一遍又一遍戰亂致使百姓深處水深火熱,國家損失慘重甚至走向滅亡的場景,人們也越來越領悟到“和”的重要,從而將“和”根植于心。
“和”滲透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里。
日常中我們與友鄰間的相處離不開一個“和”字,在待人接物方面,一個微笑,一句日常的問候,一份理解與包容都是“和”的體現,因為“和”,我們之間的情感更美好,因為“和”,我們的生活少了許多煩惱。
在國家大事上,祖國更是用“和”來展現自己的智慧與面貌。
1953年,周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表明中國面對國與國之間相處關系的和平態度,。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別有用心之人不斷制造紛爭與矛盾,并對新中國發出詆毀性言論,企圖分裂會議,在這關鍵時刻,周總理用“和”智慧發出中國之聲,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使得問題迎刃而解,彰顯了大國風范和中國智慧。
但是,“和”不是退讓,不是沒有原則,在維護祖國主權和利益方面,中國會堅定不移的站穩自己的立場。
多次與中國站在對立面的美國,如今看到了中國的強大,中美貿易差額的不斷拉大讓美國有了危機感,想要抑制中國的崛起,和中國打起了貿易戰,不斷增加關稅,華為手機想要在美國出售也遭遇困難重重,美國想方設法要賺中國人的錢,既想維護自己國家的市場又想爭奪外國市場,面對此種“無禮”行為,中國再次表明態度,強烈譴責、堅決反對美方做法,稱中國“有信心、有能力應對美方任何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弱時我們沒有卑躬屈膝,強時我們更不欺壓弱小,只因我們崇尚和平,愿和平之花開滿神州大地,美哉,我壯美中國,永享太平。
上一篇:李柳青《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陳軍勝《和》議論高中作文